朱標,太祖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文武雙全、德才兼備、朝野皆贊的“最強太子”。
可惜天妒英才,37歲,人生就早早謝幕。
朱標死得早,他的五個兒子也都未得善終——不是英年早逝,就是被叔叔清算,連皇位也沒守住。
虞王朱雄英
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必然是被寄予厚望的。
光是名字,就能看出這個孩子非同一般。
《皇明祖訓》中的世系表,什么“允文遵祖訓”,五行相生取名法,都是洪武八年才寫進去的,朱雄英出生時還沒有這樣的規定。
他出生第二天,太祖就親自為他賜名“雄英”,雄才英武,可見太祖對他的期望。
可以想見,如果朱雄英平安長大,一定是未來可期的。
只可惜,他雖出身非凡,卻福薄命短。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不幸薨逝,年僅八歲。
太祖悲痛萬分,命人將其安葬于鐘山,也就是如今的南京紫金山。
陪侍的大臣們全都穿著素服,徒步送葬。
朱雄英死后,被追封為虞王,謚號“懷”。
試想,如果朱雄英沒有早夭,那么朱標死后,承繼大統的大概率就是他。
血統優勢不必多言,他母家的勢力亦不容小覷。
常遇春是他外公,常茂是他舅舅,藍玉是他外婆的親弟弟……
朱元璋不必費盡心思為他鋪路,朱棣也很難有篡位的機會。
建文帝朱允炆
朱標的太子妃常氏,在朱雄英四歲時就去世了。
之后被扶正繼任太子妃位的,就是朱允炆的生母呂氏。
朱允炆能力平平,但性情和父親很像,是個寬厚仁孝之人。
朱標病重乃至去世期間,年僅十四歲的朱允炆寸步不離,晝夜侍疾。
父親去世后,他面容消瘦,形容枯槁。
朱元璋晚年喪子,朱允炆少年喪父,兩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看著眼前“居喪毀瘠”的孫子,朱元璋豈有不感動的道理?
太祖一句“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可見祖孫之情愈加深厚。
《明史?恭閔帝本紀》載:
太子朱標去世同年,即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明確其繼承皇位的資格。
朱允炆二十一歲登基,即位后不久便激進地進行削藩,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激化。
根基不穩,急于削藩,無異于自掘墳墓。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揮師攻入南京,史稱“靖難之役”。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之后,朱允炆仿佛人間蒸發,從此生死成謎。
吳王朱允熥
朱允熥也是朱標與常氏之子,本是正統嫡系,而朱允炆不過是庶子。
但呂氏被扶正后,朱允炆就從庶子變成了嫡子,地位上升,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睞。
后來藍玉案爆發,常家遭到清洗,朱允熥也基本沒有了繼位的可能。
朱允炆登基后,他被封為“吳王”——朱元璋登基前的封號。
其封地在杭州,也是相當富庶的地方。
看似“尊崇”,實則是徹底遠離了權力中心。
靖難之役爆發后,作為朱標之子,朱允熥自然也難逃清算。
朱棣先將其貶為廣澤王,不久又廢為庶人。
被廢后的朱允熥,被幽禁在鳳陽老家。
十五年后,谷王朱橞發動政變,聲稱建文君仍在世,觸動了朱棣敏感的神經。
朱允熥雖然與此事無關,但他的出身、血統,本就是原罪。
最終,朱允熥死于獄中,年僅三十九歲。
死因究竟是什么,如今不得而知。
朱允熥一生未曾做錯過什么,但生在帝王之家,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宿命。
衡王朱允熞
朱允熞是建文的胞弟,建文即位時,十三歲的朱允熞被封為衡王。
朱棣稱帝后,他先是被降為懷恩王,后又和朱允熥一起被廢為庶人,囚禁于鳳陽高墻內。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朱允熞卒于哪一年,但應該與朱允熥去世的時間相距不遠。
兄弟二人命運一樣,三十幾歲的年紀,就在漫長的囚禁中結束了生命。
徐王朱允熙
朱標與呂氏的第三子,七歲被封徐王,后被朱棣降為敷惠王,跟隨母親住進了懿文陵園。
朱標生前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陵園,竟然會成為妻兒唯一的棲身之所。
朱允熥和朱允熞被廢為庶人的罪名,是不能“匡輔其兄”。
可朱允熙當時不過12歲,實在沒辦法給他硬扣上這樣的罪名,因此逃過了一劫。
永樂二年,朱棣改封朱允熙為“甌寧王”。
然而兩年之后,甌寧王府突遭火災,朱允熙因驚懼染病。
后來病情惡化,不幸離世,年僅十六歲。
朱允熙年紀尚小,身后無子嗣,所以朱標一脈至此再無一人有爵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