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面對身體不適時,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診斷的誤區,尤其是一些癥狀相似的婦科疾病,常常與尿道炎等泌尿系統疾病混淆,導致延誤治療。31歲的上班族周琳就經歷了這樣一場“健康誤會”。
最近半個月,她在排尿時總感覺外陰有灼熱、瘙癢和刺痛感,起初她以為是工作久坐、喝水少引發的尿道炎,便在網上搜索了一些治療尿道炎的方法,還自行購買了消炎藥服用。然而,癥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在月經結束后愈發嚴重,瘙癢感甚至影響到了日常工作和睡眠。 實在無法忍受的周琳這才前往醫院就診。經過詳細檢查,醫生發現她患上的并非尿道炎,而是霉菌性外陰炎。北京嘉佩樂婦科醫院醫生耐心解釋道,排尿時的外陰不適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尿道炎,但女性的尿道與陰道位置相近,當外陰或陰道出現炎癥時,同樣會引發類似癥狀。
比如霉菌性外陰炎,它常與霉菌性陰道炎并存,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除了排尿不適,患者還會發現白帶呈現豆腐渣樣,外陰皮膚可能出現紅腫、皸裂。而滴蟲性陰道炎引發的外陰炎,白帶多為黃綠色、泡沫狀,瘙癢感更為劇烈;非特異性外陰炎則多因衛生習慣差、局部刺激導致,常見于尿液浸漬、不透氣衣物摩擦等情況,病原體以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為主。這些炎癥與尿道炎的癥狀存在重疊,僅憑排尿灼熱、瘙癢、疼痛等表現,很難準確區分
醫生提醒,網上的信息繁雜且缺乏針對性,雖然可以作為初步了解疾病的參考,但絕不能替代專業診斷。當發現外陰出現皮膚瘙癢、燒灼感、疼痛,尤其是在活動、性交、排尿后癥狀加重,或觀察到外陰有紅腫、抓痕等異常時,應立即前往正規醫院,通過婦科檢查、白帶常規等專業手段明確病因。自行用藥不僅可能掩蓋真實病情,還可能因用藥不當導致炎癥反復,甚至引發更嚴重的感染。女性健康無小事,唯有將專業判斷交給醫生,才能及時解除病痛,避免陷入“錯判病情”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