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一種常見的真菌感染——念珠菌血癥,竟然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表現出不同的死亡率和復發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種類的念珠菌又會對病情產生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將帶您走進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一起探索這些問題背后的答案。
什么是念珠菌血癥?
先來聊聊什么是念珠菌血癥。念珠菌是一種真菌,平時可能老老實實地待在我們的皮膚、口腔或者腸道里,跟我們和平共處。但如果身體出了點狀況,比如免疫力下降,或者做了手術、插了導管,念珠菌就可能“趁虛而入”,跑到血液里興風作浪。這時候,它就引發了一種叫念珠菌血癥的感染。別小看這種感染,如果不及時處理,后果可能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為了搞清楚念珠菌血癥的“脾氣秉性”,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科學家們花了20年時間(從2000年到2019年),在全州范圍內研究了2586例病例。昆士蘭州人口大約500萬,這項研究覆蓋了當地所有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數據量大得驚人。他們想弄明白:念珠菌血癥的發病情況怎么樣?死亡率和復發率高不高?還有,性別和念珠菌的種類會不會影響結果?
發病率:從孩子到老人,誰更容易中招?
研究發現,念珠菌血癥的發病率在這20年里稍微漲了點,從2000年的每10萬人2.2例,增加到2019年的3.3例。別看這數字不大,但它告訴我們,這種感染并沒有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而銷聲匿跡,反而有抬頭趨勢。
發病率跟年齡有很大關系。年紀越大的人越容易得病,尤其是在70-74歲的時候達到高峰。不過,年紀再大一點(比如80歲以上),發病率反而下降了,可能因為這些老人活動少,住院機會也少。讓人意外的是,兒童(18歲以下)占了全部病例的9.5%,比其他類似研究的2%-3%高出不少。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發病率也有個小高峰。這可能是因為昆士蘭州的兒童醫療環境或者人口結構有點特別。
那么,念珠菌血癥都長什么樣呢?研究里發現,最常見的“元兇”是白色念珠菌,占了41.5%的病例。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地位有點動搖,比例慢慢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后起之秀”,比如光滑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它們的比例在20年間明顯上升。還有一種叫近平滑念珠菌復合體的,比例則有所下降。這些變化可能跟醫院的感染控制措施、藥物使用習慣有關。
死亡率:哪些因素在“作怪”?
念珠菌血癥可不是鬧著玩的。研究發現,感染后30天的死亡率是21%,90天是28.2%,一年后達到36.9%。更讓人頭疼的是,這20年來,死亡率幾乎沒啥變化。也就是說,盡管醫學技術在進步,念珠菌血癥還是很難對付。
死亡率跟什么有關呢?研究給了幾個關鍵點:
物種差異:不同的念珠菌,殺傷力不一樣。比如熱帶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偏高;而近平滑念珠菌復合體的患者,死亡率相對低一些。這可能是因為不同念珠菌的“毒性”不同,或者它們對藥物的反應不一樣。年齡和健康狀況:年紀越大、身體越差(比如有多種慢性病)的患者,死亡風險越高。這不難理解,畢竟免疫力是抗感染的關鍵。感染來源:如果感染是從尿路或者盆腔來的,死亡率會低一些;但如果是從腹部來的,死亡率就高不少。這可能跟感染部位的治療難度有關。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糖尿病患者和癌癥患者的死亡率反而低一些。為什么呢?可能是因為這些患者經常跑醫院,醫生對他們的關注多,治療也更及時。
復發率:它會卷土重來嗎?
好消息是,念珠菌血癥不太愛“回頭”。研究發現,只有3.1%的患者在一年內復發。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治好了就不會再犯。但復發也不是完全沒規律,研究找到了一些線索:
物種差異:感染一些不常見的念珠菌種類,復發率會高一些。感染來源:如果感染是從血管內來的(比如導管相關感染),復發風險會上升。性別差異:女性患者的復發率比男性高。研究發現,女性復發率高的同時,感染的念珠菌對藥物的耐藥性也更強。 復發病例里,念珠菌對常用藥物(比如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的耐藥率比初次感染時高。這提醒醫生,遇到復發患者時,可能得換個治療方案。
耐藥性:藥物還管用嗎?
說到耐藥性,這項研究帶來了好消息。整體來看,念珠菌對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的耐藥率很低,分別是3.2%和0.7%。更讓人放心的是,氟康唑的耐藥率還在下降,從研究前期的4.5%降到了后期的2.2%。棘白菌素的耐藥率則一直很穩定。
不過,女性患者感染的念珠菌對氟康唑的耐藥率(4.1%)比男性(2.4%)高。這可能跟女性更容易得泌尿系統感染,或者之前用過抗真菌藥物有關。
60歲的老李如何逃過一劫?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這些研究結果,我們來看看老李的故事。老李今年60歲,有糖尿病,前段時間因為腹部手術住進了醫院。術后沒幾天,他開始發燒,檢查發現是念珠菌血癥。醫生趕緊給他做了血培養,結果發現他是感染了近平滑念珠菌復合體。還記得前面說的嗎?這種念珠菌的死亡率相對低。加上老李平時就常看病,醫生對他很熟悉,治療很及時。經過幾周的抗真菌藥物治療,老李順利康復了。
老李的經歷告訴我們,感染哪種念珠菌真的很重要。如果他感染的是熱帶念珠菌,情況可能就沒這么樂觀了。這也說明,及時發現、準確診斷,對治療有多關鍵。
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有何不同?
研究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發現:性別對念珠菌血癥的影響還挺大。女性患者的30天死亡率和一年復發率都比男性高。為什么呢?
物種分布:女性更容易感染光滑念珠菌和庫德里亞茲維酵母菌,不過這兩種菌跟死亡率和復發率沒直接關系。感染來源:女性患者中,尿路或盆腔感染的比例更高(10.2% vs 6.8%)。雖然這種感染來源死亡率低,但女性總體死亡率還是高,可能跟其他因素有關。耐藥性:女性感染的念珠菌對氟康唑耐藥的比例更高,這可能讓治療變得更棘手。 男性呢?研究發現,男性患者里癌癥和老年人的比例更高,但死亡率反而低一些。這可能跟男性的免疫反應或者醫療行為習慣有關。
這項研究的意義:醫生和我們能做什么?
這項20年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啟發,對醫生和患者都有用:
認清“敵人”:不同念珠菌的危害不一樣,醫生得趕緊查清楚患者感染的是哪種,才能對癥下藥。關注女性患者:女性復發率和耐藥率更高,治療時得格外小心,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預防為主:念珠菌血癥大多發生在醫院(72%的病例是醫院獲得的),加強感染控制,比如管好導管、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就能降低發病率。 對普通人來說,了解念珠菌血癥也很重要。如果您或家人要做手術,或者有慢性病,記得跟醫生多溝通,關注感染風險。畢竟,防患于未然總比事后補救強。
從研究到生活,我們學到了什么?
念珠菌血癥聽起來遙遠,但它其實離我們并不遠。這項研究用20年的數據告訴我們,這種感染不簡單:它跟性別有關,跟念珠菌的種類有關,也跟我們的身體狀況有關。死亡率雖然沒下降,但復發率低、耐藥性也不嚴重,這給了我們信心。只要醫生和患者齊心協力,這種病完全可以控制。
您對念珠菌血癥有什么想法嗎?或者您身邊有人經歷過類似的感染?歡迎在評論區聊聊您的看法和故事。讓我們一起關注健康,守護生命!
參考文獻:Stewart AG, et al.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ver two decades of Candida and Candida-like species bloodstream infection reveals gender and species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recurrence and resistance. Journal of Infection,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5.1065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