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一則消息攪動了中東地緣政治的棋盤,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專機從沙特飛抵卡塔爾首都多哈,身后留下的是一份142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和沙特承諾的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
緊接著,卡塔爾以2435億美元的采購大單為這場“金錢外交”再添一把火,但當所有人的目光轉向阿聯酋時,這個手握籌碼卻遲遲未落子的國家,正面臨一場微妙的戰略博弈。
特朗普的中東首站選在利雅得,似乎早有預謀,沙特與美國簽署的1420億美元軍售協議,涵蓋F-15EX戰機升級、太空能力建設及防空系統部署,但真正引發熱議的并非武器性能,而是其背后的“數字游戲”,沙特同時承諾未來十年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涉及能源、科技和基建領域。
這筆交易被外界戲稱為“史上最貴保護費”,沙特雖坐擁全球最大石油儲備,但其軍隊實戰能力飽受詬病。
2015年也門戰爭中,裝備美式武器的沙特聯軍被胡塞武裝擊潰的陰影仍未消散,此次采購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單價高達11億美元,而沙特一口氣購入10套,卻僅占協議總額的零頭。
有分析指出,沙特真正的訴求是換取美國的安全承諾,一旦遭遇危機,美軍需第一時間介入。
轉戰卡塔爾的特朗普,收獲的不僅是價值2435億美元的協議,還有一架私人定制的波音787專機。
卡塔爾的“豪橫”背后,藏著精明的算計,960億美元采購210架波音客機,既滿足了航空公司的實際需求,又向美國遞上投名狀,20億美元的MQ-9B無人機訂單,則巧妙呼應了美軍在烏代德基地的軍事存在。
但這筆交易的“注水”痕跡明顯,卡塔爾空軍早已形成F-15、“陣風”和“臺風”戰機的混編體系,MQ-9B的加入更多是象征意義。
知情人士透露,協議中約1400億美元的“未公開項目”實為長期投資框架,具體落地仍需數年談判。
當特朗普的行程單指向阿布扎比時,阿聯酋的焦慮肉眼可見,這個曾無限接近F-35的國度,因美國國會的政治限制,在2021年憤然放棄50架F-35A訂單,轉而以160億歐元購入80架法國“陣風”。
如今,阿聯酋的處境愈發尷尬,沙特與卡塔爾的巨額協議抬高了美國的心理預期,而阿聯酋的GDP約為沙特的二分之一,按比例推算需拿出4000億至5000億美元才能“匹配身份”。
可現實卻是,阿聯酋手中籌碼有限,18架MQ-9B無人機和6架CH-47直升機的訂單總額僅43億美元,與鄰國相比顯得寒酸。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軍備選擇,美國始終未放松對F-35出口的政治捆綁,而中國殲-35E的橫空出世,讓阿聯酋看到新選項。
這款隱身戰機采用光啟技術的超材料結構件,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載彈量和航程均優于F-35,且成本更低。
阿聯酋已通過采購L-15教練機、參與聯合軍演等方式向中國示好,殲-35E若成功出口,或將重塑中東空中力量格局。
面對中美博弈,阿聯酋展現出驚人的靈活性,其國防工業自主化戰略已初見成效,國產“NIMR”機器人戰車和“仙女”無人機在防務展亮相,EDGE集團通過并購掌握核心技術,武器進口排名從全球第三降至第九。
與此同時,阿聯酋并未放棄與西方合作,與美國簽署的29.7億美元MQ-9B訂單,單價甚至低于卡塔爾。
這種“兩頭下注”的策略,折射出小國的生存之道,阿聯酋清楚,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可能淪為棋子,唯有保持戰略模糊,才能在軍購談判中爭取最大利益。
阿聯酋需要美國的安保承諾,但也需要中國的技術紅利,殲-35E不是替代品,而是談判籌碼。
特朗普的中東之行看似斬獲超2.4萬億美元協議,實則暗藏玄機,沙特6000億投資中,僅1420億軍購和200億AI數據中心項目有具體合同,阿聯酋的1.4萬億美元承諾更是橫跨十年,變數極大。
歷史經驗表明,此類“畫餅協議”兌現率不足三成,更多是政治表演,但不可否認,中東國家的“金元外交”正悄然改變地緣規則,當沙特用人民幣結算石油、卡塔爾向中國供應液化天然氣、阿聯酋推進5G合作時,美國單極主導的時代已出現裂痕。
殲-35E是否會成為撬動格局的支點?答案或許藏在阿聯酋下一次軍購的簽約臺上。
信息來源:
《美國與卡塔爾簽署超2435億美元經濟及軍事合作協議》——東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