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旗下刊物《艦載武器》的一篇文章稱,中國研制第六代戰斗機殲-36(非正式名稱)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在第一島鏈范圍內面對美國B-21隱身轟炸機時的弱點。香港《南華早報》援引文章內容稱,當第六代戰斗機服役時,中國空軍可以攔截試圖滲透第一島鏈的美國戰機。
本文是印度《歐亞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Sumit Ahlawat,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由于文章作者是印度人,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
《艦載武器》3月刊發表的文章指出:“殲-36可以實施一到兩個小時的空域封鎖,并從遠處壓制關島軍事基地的防空力量。這將使美國空軍和海軍難以保持對西太平洋的空中優勢,也難以對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一系列行動進行軍事干預。在未來的沖突中,兩國很可能會爭奪1000公里外的制空權”。
美國承認無力對中國建立完全的空中優勢
美國也承認《艦載武器》的說法,即在未來圍繞第一島鏈的沖突中,美國將難以建立完全的“西太平洋空中優勢”,殲-36甚至可以在一到兩個小時內對關島等美國軍事基地取得空中優勢。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海軍上將表示:“中國正在空中、導彈、海上和太空能力方面超越美國,并加速這些方面的發展。如果不能守住第一島鏈沿線的制高點,我們的作戰能力就會受到限制。所有人都明白制高點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打算保持打擊對手的能力和支援盟友的能力,就不能放棄空中優勢”。
迅速建立對敵方的空中優勢是贏得現代沖突的關鍵。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之所以拖了三年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羅斯未能在戰爭初期建立空中優勢。相比之下,美國在近代所有戰爭中都享有空中優勢。無論是在阿富汗還是伊拉克,或者最近在也門與胡塞武裝的敵對行動中,美國都能迅速建立起無可爭議的空中優勢,從而贏得主動權。
但如今,中國空中作戰能力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美國對未來印太沖突中能否迅速建立空中優勢不再有十足把握。
當被問及中國能否阻止美國在第一島鏈建立空中優勢時,塞繆爾·帕帕羅回答道:“我對他們做到這一點的能力給予高度評價”。
分析人士警告稱,由于雙方都裝備了現代化的第五代戰斗機和快速發展的第六代戰斗機,并且配備先進的傳感器和遠程導彈,建立永久的空中優勢是不可能的。相反,目標是建立短暫的空中優勢。
對抗世界首款第六代轟炸機B-21
最近幾周,中國和美國都加快了第六代戰斗機的研發速度。中國的殲-36戰斗機進行了多次公開飛行測試,這表明研發進展迅速。今年3月,美國授予波音公司開發第六代戰斗機F-47的合同。然而,《艦載武器》稱,B-21本身就能對中國構成威脅,即使是現役殲-20隱身戰斗機組成的龐大機隊也無法應對。
B-21“突襲者”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發,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款第六代轟炸機,于2023年11月完成首飛,美國空軍計劃采購至少100架。近期,B-21隱身轟炸機也加大了飛行測試的力度。今年3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航空部門總裁湯姆·瓊斯宣布,B-21每周至少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兩次飛行測試。
《艦載武器》稱:“B-21能夠從關島出發,飛行2000多公里,在第一島鏈附近執行數小時的空中優勢盤旋任務”。
通過控制關島和第一島鏈之間的空域,B-21不僅可以向中國的陸地和海上目標發射防區外導彈,還可以為海軍、后勤、偵察和預警部隊以及B-52H和B-1B等戰略轟炸機建立一條安全通道。這將耗盡中國的防空力量,因為他們必須攔截“無窮無盡的反艦、對地甚至高超音速導彈”。
文章稱,中國航母打擊群不得不在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撤退,這使得他們很難實現建立海空防御和近海預警系統的戰略目標。殲-20存在諸多局限性,包括航程短、載彈量少、全方位隱身能力不足、過度依賴預警機支援等。
因此,為了應對B-21帶來的挑戰,中國空軍迫切需要一種具備全方位隱身能力、更遠航程、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更強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更大載荷的新一代戰斗機。殲-36的獨特設計完全滿足了這些需求,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第六代戰斗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