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對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最早的對聯相傳出于三國時期,而后經過唐宋的極力推廣,對聯文化已經普遍流傳于民間,可以說是雅俗共賞的文學藝術。對聯的發展和崛起,也從側面說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更迭和延伸,對我國后人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對聯文化在古人看來,無非是一種高級的文字游戲。那時候沒有豐富的娛樂活動,古代的才子佳人聚集到一起,大多數都是以詩詞文化、對聯文化互相試探彼此的才華。而能對出詩句或者下聯的,也被眾人推舉為才華橫溢之人,備受人們的尊崇。
對聯文化發展到明朝時期,其實已經是家喻戶曉,那個時候過春節,明朝百姓就有家家戶戶張貼春聯的習俗,而春聯正是對聯的一個分支。再比如鄰里鄉親結婚,作為最要好的朋友或者親屬,也會寫上幾副喜聯,表達我們對男女雙方的美好祝福。
在宋神宗年間,遼國曾派遣使者來中原地區和談。這次遼國派遣的使者文化素養都比較高,而且還有些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自認為大宋的文人雅士,都比不過他。他來到朝堂之上與文武百官侃侃而談,而且頗具機鋒,一時間無人能與其匹敵。
遼國使者聽聞大文豪蘇軾文化造詣深厚,就想和他比試一番。于是他見到了蘇軾,就出了一個上聯“三光日月星”。這副上聯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好對。首先對聯中的“三”限制了數量,而且后文以“日月星”相對,那么下聯就不能有“三”這個字。
這副下聯一出,在場的文臣都束手無策,就連蘇東坡也一臉茫然。后來他經過仔細的思考,就對出了下聯“四詩風雅頌”。乍一看這副下聯說的是“四”,而“風雅頌”卻是三部詩書,在場之人紛紛叫好,卻又是為何?
事實上,《詩經》中的“雅”分為“大雅”和“小雅”,由此可見,這樣的下聯堪稱一絕。遼國使者言道:“蘇先生果然大才,我還以為是什么絕對呢”。蘇軾哈哈一笑說:“這算什么絕對,我還有一聯可對”。那遼國使者忙問下聯,蘇軾大聲吟出了另一副下聯“四德元亨利”。
遼國使者不以為然,《易經》中乾卦的四德是元、亨、利、貞,為何唯獨少了一個“貞”字。蘇軾說最后一字是先皇的名諱,因此不能隨意念出。原來先皇宋仁宗名叫趙禎,而“禎”字又與“貞”同音,又成了一副妙對。
無獨有偶,明朝年間的唐伯虎,可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大才子。唐伯虎自恃才高,有一日去逛寺廟,主持高僧親自前來迎接,唐伯虎禮數不周,引得高僧不滿。高僧心想:“久聞你大名遠播,今日老衲就來殺一下你的威風。”于是就出了一個上聯“畫里桃花,春色一枝開不謝”。
唐伯虎知道高僧出招,于是他想了一會,隨即對出下聯“水中梅影,血痕千點浸難消”。高僧夸贊了唐伯虎的才學,隨后又出了一副上聯“四大皆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副對聯可就沒那么好對了,是一副引經據典的好聯,其出處是釋家《金剛經》中,而且語意宏大,意境高遠。
唐伯虎想了很久也未能對出下聯,于是他收斂了傲慢的脾氣,跟高僧客客氣氣。臨走之后唐伯虎向高僧討教下聯,高僧讓其回家在好好想想,待到尋得下聯在來此處。唐伯虎回到家中苦思冥想,一直對不出下聯,就這樣一直到他死去,這副下聯也未被對出,至今無人對出合適下聯,從而成為了一副絕對。
出個上聯:春水映桃花,請各位高手賜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