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美國海軍首次訪華,本來是挺隆重的事,結果在禮儀上出現了岔子。按照國際慣例來說,外國軍艦采訪都得掛滿旗子。
國旗要規規矩矩的放在重要的位置,可是美國的那幾艘軍艦,到了咱們的港口,旗掛的稀稀拉拉的,中國國旗也沒有擺在顯眼的位置,而是放在角落,像是沒把咱們當回事兒一樣。
他們來這一套,咱們可就不開心了。當時的中國海軍司令劉華清,看到這一幕,當下就沉下臉了。
畢竟外交是國家臉面的最直接表現。劉華清立馬下令,撤走儀仗隊,把迎接的紅毯也給拆了,跟美方說:“你們好好想想有沒有遵守國際禮儀?遵守了再來訪問。”
雖然他的語氣溫和,可是態度卻強硬不讓的。言下之意是:你們要是來下馬威的話,咱們是不接這茬的。
劉司令雷厲風行的回應,讓美方意識到了,中國不是什么軟柿子。
1986年11月,美國海軍軍艦來訪青島港,咱們早早的就布置了歡迎儀式,畢竟當時處于中美建交后,關系比較親密的階段。
可美國那邊卻沒有掛滿旗,中國國旗都沒看到,他們以為咱們不懂,或許也是試探中國的外交態度。那這個算盤可打錯了。
劉華清發現美軍并沒有按照禮儀走的時候,果斷下令撤走儀仗隊,拆除紅毯,并拒絕軍艦入港,讓他們想好了再來。美方一開始解釋說:“咱們準備太倉促了,所以水軍疏忽了,先讓咱們入港再補上吧。”
不過,中國海軍司令并沒有接受對方的敷衍,在咱們的堅決態度下,美國終于掛上滿旗,并且鳴禮炮道歉,這才使得訪問繼續了。
在重要問題上,中國從來不是任人拿捏的,也從來不會根據對方的實力,決定對外態度,這才是平等與尊重。
當時中美建交不過7年,兩國關系還在試探中升溫。中國對這次訪問非常重視,不僅安排了三軍儀仗隊早早等待,在港口還鋪了紅地毯,讓劉華清上將親自迎接,都是非常誠意的表現。
可美國作為客人,不知道是下馬威,還是無心之過,做出這樣的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作“客人”的,態度友好才能進門,客人的態度也決定了主人的態度。
美軍意識到中國是硬茬,在港口進退兩難。如果強行闖入,就代表要開戰,如果后退,就會淪為國際笑談。對方的將領只好匆忙把儀式補上了。
國力有差距,但是尊嚴是平等的。雖然當時中國海軍的戰艦很落后,實力也比不上對方的航母,可中國有發展的底氣,上升的精神,不覺得落后就應該被輕視。
以前其他國家總覺得咱們講“以和為貴”,就是好說話?,F在他們明白了,咱們講禮貌,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咱們重情義,但原則問題絕不含糊。后來好多國家的軍艦來訪,在禮儀細節上都格外注意,生怕觸了咱的規矩。
不過咱們并不夜郎自大。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劉華清等領導人都在努力發展海軍,以及軍艦武器。有人覺得,國防經費并不多,現在也不打仗,戰備工作可以慢慢來。
但劉華清說:“咱們是經驗不足,但這是海軍發展過程中難免的事,咱們要用戰略眼光,抓緊強大海軍。”
1979年,中國海軍陸戰隊在海南島組織起來。一開始的海軍陸戰隊官兵們住草棚,睡木板床,喝黃泥水,還缺少器材和訓練計劃。
不過,他們用雙手建設部隊,一群在當時還是初、高中學歷的硬漢,扎根書堆里,啃完了需要在導彈學院學習3年的課程。
缺少資料,他們就去大學拜師學習,沒有器材,就做導彈模型演練。在他們的努力下,先有海軍,再有航母,這二者都慢慢被摸索、發展起來了。
1980年,劉華清也接到了來訪的美國軍隊,看到了美國的小鷹號航母,他的眼神滿是好奇與期盼。
在六十多歲,他出任海軍司令員,他說過:“中國不建出航母,我死不瞑目”。他對海軍做出巨大貢獻,也因此榮獲“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的稱號。
他非常強調航母的重要性。他說:“如果有航母,就可以省許多架飛機了,一架航母等于300架飛機,還能掩護潛艇,這個東西非要不可的。”
劉華清對中國海軍與世界強國差距,有著清醒的判斷。真正的遠見,始于直面現實的勇氣,上一輩國防軍隊領導人,都是如此,不回避差距,直面困難,明確了未來追趕的方向。
1987年,劉華清下令開辦中國第一個“飛行艦長班”。那一年,劉華清已經71歲。劉華清認為:“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對平臺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strong>
2011年8月10號,遼寧號航母開始首次試航,2017年,我國第二艘航母也下水成功,2025 年福建艦赴東海開始首次海試,三條電磁彈射器,成為前沿技術。將近 30年的漫漫征程,我國終于在航母上有了底氣,實現了國際超越。
時間會獎賞長期主義者。從 1980 年參觀“小鷹號”到 2012 年中國首艘航母 “遼寧艦” 入列,中間相隔32年。
劉華清于2011年去世,遺憾未能親眼見證國產航母下水,但他種下的 “航母必建” 的種子,在幾代人的接力中開花結果。
2025年5月,美國國防部護長發出警告說:中國的遠程高音速反艦導彈能在20分鐘內摧毀美軍11艘航母。
可以看出,咱們的中國解放軍有了與美軍匹敵的實力。美軍看待中國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再對中國不屑一顧,而是帶有畏懼和防備。
偉大的事業,需要超越個人生命周期的長期主義。有些目標看似遙遠,但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不輟,時間終將成為最有力的盟友。正如中國航母工程,從 “不可能” 到 “可能”,靠的正是代代相傳的堅持。
文獻來源:
中美海軍相聚在青島——美國軍艦訪華見聞[J].海陸空天慣性世界,1998,(4):1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