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BD)包括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類反復發作、慢性的腸道炎癥性疾病,發病率在全球,尤其是年輕人群中逐年升高,病因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飲食被認為是IBD發病的重要因素,但“吃多少碳水”和“碳水的種類”是否會影響患病風險,尚不明確。本研究關注的是“升糖指數”(GI)和“升糖負荷”(GL)(前者表示吃某種食物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后者則是綜合考慮速度和攝入量)是否和IBD發病有關。
這項由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牽頭、聯合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完成的前瞻性大型隊列研究,首次在大規模人群中明確揭示了GI與UC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庫中篩選了超過12萬名初始時無IBD病史的參與者,并通過網絡問卷多次記錄其日常飲食攝入,計算其平均GI和GL。在為期約10年的隨訪過程中,研究共記錄到335例新發UC病例和133例 CD病例。
研究結果顯示,膳食GI越高,未來罹患UC的風險就越高。換句話說,吃進去的碳水化合物越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這種飲食模式就越可能增加腸道炎癥的發生機會。具體來看,GI每增加一個標準差,UC的發病風險上升了13%;而將人群按GI從低到高分為四個等級時,GI最高組的UC發病風險比最低組高出近46%。相比之下,GI與CD的關系并不顯著,兩者之間未發現明顯的關聯。
圖:患者篩選流程圖
更有意思的是,當研究者模擬“飲食替代”情景時發現,如果人們將日常飲食中的中等或中高GI食物替換為低GI食物(例如用粗糧替代白米飯、用新鮮水果代替甜點),則可以顯著降低患UC的風險。這一結果為“吃什么樣的碳水”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此外,進一步的亞組分析顯示,這種高GI飲食帶來的UC風險在某些人群中尤為明顯,例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肥胖者、糖代謝異常者(如糖耐量受損或糖尿病前期)。并且,在具有較高UC遺傳風險的人群中,高GI對UC的影響更為突出。這意味著飲食建議需要結合個體特征,做到更加精準化。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GL常被認為是衡量碳水攝入綜合影響的指標,但在本研究中,GL與UC或CD的發病風險均未表現出顯著關聯。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GL受碳水總量影響較大,而碳水的“質量”——也就是GI——才是影響腸道健康更關鍵的因素。從機制角度解釋,高GI飲食可引起餐后血糖劇烈波動,誘發氧化應激和促炎因子上調,破壞腸道屏障,增加腸道通透性,使得腸道菌群更容易“越界”引發免疫反應,而這正是UC的關鍵發病機制之一。相較于CD,UC的炎癥模式更依賴于腸道菌群和黏膜屏障功能,因此對血糖波動更加敏感。
圖:主要結果展示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通過嚴謹的大數據分析,首次在人群層面證實了高GI飲食與UC風險上升之間的關系,而GL和總碳水攝入量的影響則相對較小。這不僅為UC的飲食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也提醒我們,與其關注“吃多少碳水”,不如更注重“吃對碳水”。選擇低GI、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谷物、豆類、水果和蔬菜,或許是遠離UC的健康之道。未來,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這些發現,并將低GI飲食理念推廣到IBD高風險人群的膳食指導中。
參考資料:
[1]Shuyu Ye, Tian Fu, Yiwen Tu, et al. Higher dietary glycemic index, but not glycemic loa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ulcerative colit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 2025.
撰文 | 梅斯醫學
編輯 | 木白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