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很關心的印巴沖突,巴鐵宣布擊落印軍5架戰斗機和77架無人機,一時士氣大振,不過,受戰爭沖擊,巴基斯坦股市震蕩,連日暴跌。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大A的軍工概念股卻全面大漲。5月7日、8日,軍工ETF大漲近6%,尤其是軍工股市值最大的中航成飛分別暴漲17%、20%,人們不禁要問,限制版的殲-10CE就能打出如此威風,我軍主力戰機殲-20、殲-35得強到什么程度?
去年年底在成都上空首次亮相、飛掠長空的“銀杏葉”——中國六代機又該代表著怎樣恐怖的實力?
這幾天南亞的天可不是一般的熱,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因為克什米爾的一起槍擊案,再次頂牛,氣氛瞬間拉滿,七號那天,阿三搞了 “辛杜爾” 行動,放出話來 “你要是輕舉妄動,我就不客氣”,明顯想靠軍事手段壓巴基斯坦老鐵一頭。
但巴基斯坦這次沒慣著印度,壓根沒被嚇唬住,反而迅速派戰機升空迎戰,一動手就讓全世界軍事愛好者都關注到了。
5月7日凌晨3點左右,印度出動多架戰機向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發起空襲。按照印方說法,這次行動是為報復此前發生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恐怖襲擊。
但印度人沒想到,他們的"王牌武器"剛進入巴基斯坦領空就遭遇迎頭痛擊。巴基斯坦軍方發言人隨后在新聞發布會上放出重磅消息:他們不僅成功攔截所有入侵戰機,還擊落了包括3架法國制造的"陣風"在內的6架印度軍機。
更玄乎的還有,說巴鐵的JF-17“梟龍”一發精確制導武器,就把印度邊境上俄國S-400防空系統的雷達給端了。
印度那邊當然不認,可旁遮普邦地上那些疑似中國霹靂-15空空導彈的碎片,好像在替誰默默說話呢。
這消息一出來,中航成飛的股票噌噌往上漲,市場是最實在的,東西好不好,戰場上遛遛就知道。讓巴基斯坦空軍這回揚眉吐氣的兩款寶貝疙瘩,殲-10CE是中國殲-10C戰斗機的出口版,那JF-17“梟龍”,更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哥倆好,一起搗鼓了好些年的心血。
這一刻的風光背后,可是幾代中國航空人,咬著牙,熬了四十多年的苦日子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空軍強國已普遍裝備三代機,如F-16、幻影2000等。中國空軍面臨著與先進戰機差距巨大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1981年底,鄧小平同志決定啟動新殲項目,初期投入5億元人民幣。盡管這筆資金在當時是巨額投資,但對于一個需要全國頂尖科技力量支撐的重大工程而言,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1982年初春,北京城里,一場關系到中國未來幾十年天空命運的秘密會議開了。航空工業那幾大“山頭”都帶著方案來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就是后來的611所)的宋文驄他們,開始就是被叫來聽聽意見的“陪跑”角色。
可歷史這東西,就愛在不經意的時候給你來個神反轉。宋文驄團隊在殲-9項目里琢磨透了鴨式氣動布局,加上對世界戰斗機發展趨勢那點獨到的眼光,愣是在臨時爭取到的15分鐘匯報里,把在場的大佬們給震住了。
宋文驄堅持的鴨式布局,就是把傳統飛機屁股上的水平尾翼給取消了,在機翼前頭加倆小翅膀。這玩意兒能讓飛機變得賊靈活,跟個空中芭蕾舞演員似的。可這在當時的中國,簡直是科幻片里的設計,技術難度和控制風險都大得嚇人。
方案一出來,會場就炸了鍋。贊成的人覺得,這是我們追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唯一機會。反對的人搖頭,說這太冒險了,不如老老實實搞個常規布局,穩當。
唾沫星子淹不死人,宋文驄帶著隊伍一頭扎進了風洞實驗室。白天黑夜連軸轉,別人幾年才能干完的試驗,他們愣是在極短時間里給啃下來了。一堆堆冰冷的數據擺出來,鴨式布局行不行,好不好,一清二楚。最終,這個大膽又超前的方案,拍板通過!
1986年,宋文驄正式掛帥,成了殲-10的總設計師,“十號工程”全面開工,611所管設計,132廠(成飛集團的前身)負責把圖紙變成真家伙。
這研制過程有多難?比大伙兒想的難多了。那會兒中國工業底子薄,計算機比大熊貓還稀罕,好多設計,工程師們得趴在圖板上,一筆一劃地畫,那可真是熱汗砸板、油墨穿紙。幾萬張設計圖紙,每一張都浸透著心血。
錢,更是個老大難問題,一直像把劍懸在項目頭上。為了活下去,軍工企業也得“不務正業”,搞點副業補貼家用。你可能想不到,當年市場上賣得挺火的“成飛牌”洗衣機,就是出自這幫造飛機的人之手,甚至連后來殲-20的總師楊偉,都可能在那圖紙上畫過幾筆。
可就算這樣,中國的航空人也沒趴下。宋文驄老爺子常掛嘴邊一句話:“我們這代人,就是要給國家解決最急需的問題!”他不僅是技術帶頭人,更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海灣戰爭一聲炮響,美國人那套高科技打法把全世界都給看傻了,也徹底點醒了中國軍方高層。“十號工程”這才算是真正吃上了“飽飯”,支持力度和資源都跟了上來。
1998年3月23日,這一天,必須在中國航空史上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試飛員雷強駕著殲-10原型機,像一道閃電刺破長空,穩穩落地。
那一刻,年過花甲的宋文驄沖上去,和雷強抱在一塊兒,老淚縱橫。老爺子后來把這一天,當成了自己的新“生日”。殲-10首飛成功,意味著中國,終于也能自己造出世界一流的第三代戰斗機了!
殲-10的成功,可不只是多了一款好飛機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它鍛造出了一支嗷嗷叫的科研隊伍,建起了一整套現代飛機設計、制造和試驗的“游戲規則”。
宋文驄老爺子眼光毒辣,敢用年輕人。當年從西北工業大學一畢業就扎進“十號工程”的楊偉,就是在宋總的悉心調教下,全程參與了殲-10的研制,還啃下了最硬的骨頭——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
這套系統,就是殲-10的“小腦”,讓它飛起來又穩又靈巧,成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沒因為電傳系統出過大岔子的三代機。
后來,楊偉接過了宋文驄的擔子,繼續領著大伙兒干。殲-10系列不斷升級改進,中巴合作的JF-17“梟龍”也從他手里飛了出來。
特別是搞“梟龍”的時候,他帶著團隊充分考慮巴基斯坦空軍的實際情況和口袋里的錢,愣是打造出了一款便宜又好用、皮實耐操、還能不斷升級的輕型戰斗機,成了中巴兩國軍工合作的樣板。
等到后來更牛的殲-20隱形戰斗機一亮相,大家才猛然發現,這位一直特低調的總設計師,還是楊偉!
回頭看看這條路,中國航空工業能有今天,真不是天上掉餡餅。這是國家頂層設計,一代代科研人員勒緊褲腰帶,硬扛著干出來的。
我們堅持自己搞創新,也虛心學別人的好東西,一步一個腳印,才從當年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吃土,到今天能在一些領域掰掰手腕,甚至小露崢嶸。這條路不好走,到處是坑,到處是刺,但也開滿了鮮花,結滿了碩果。
相比之下,有些國家雖然兜里有錢,能從國際市場上買回一堆先進武器,可自家核心技術和研發體系,始終是扶不起的阿斗。
就像軍事專家說的,光靠買買買,是買不來真正強大的國防工業的。技術也許能花錢買到一時,但創新的腦子、干活的經驗、還有那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質隊伍,給多少錢都換不來。
克什米爾上空這回“免費廣告”,又給我們提了個醒:核心技術這玩意兒,才是國家真正的腰桿子。只有把關鍵技術死死攥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站得穩,說得上話。
殲-10和“梟龍”的成功,只是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臥薪嘗膽的一個小小縮影。它們的身后,是數不清的工程師、技師和試飛員,用智慧、汗水,甚至是生命,為共和國鑄造了一道看不見的空中長城。這道長城,還在不斷延伸,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