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內瓦簽署聯合聲明,宣布暫停部分關稅措施,并下調部分商品的稅率。這一結果,被美國《華爾街日報》形容為“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的階段性退讓”,而《紐約時報》則更直白地寫道:“他終于認清了現實。”
然而,就在幾個月前,特朗普還在公開演講中強硬表態:“中國必須接受我們的條件,否則關稅只會越來越高。” 他的貿易代表甚至放話:“中方要么讓步,要么承受經濟衰退。”
可最終,為什么是特朗普先妥協?
答案或許很簡單:他做對了所有能讓中方拒絕談判的事,直到無路可退。
第一步,讓美國企業痛到忍無可忍。
特朗普的貿易戰邏輯,原本是“短期陣痛,長期收益”。他相信,只要美國企業能咬牙挺過最初的成本上漲,最終就能迫使制造業回流,甚至逼中國低頭。
但現實是,美國企業不僅沒挺住,反而成了第一批“反水”的勢力。
福特、通用等汽車制造商因中國零部件關稅上漲,被迫削減產能。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因進口成本激增,不得不提高商品價格,導致消費者怨聲載道。
特朗普做對了什么?他成功讓美國商界意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誰輸得更慘。
第二步,讓藍領工人從支持者變成反對者。
特朗普的核心票倉,是美國的藍領工人。他們曾堅信“關稅戰能保護美國就業”,但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耳光。
隨著中美貿易量下降,港口貨運量暴跌,碼頭工人面臨大規模裁員。卡車運輸協會數據顯示,跨境物流訂單減少40%,司機收入腰斬。
而且,隨著中國反制,對美農產品加征關稅,大豆、豬肉出口暴跌,中西部農場主損失慘重。愛荷華州農民協會甚至公開呼吁:“我們需要中國市場,而不是關稅!”
特朗普做對了什么?他完美示范了如何讓最忠誠的支持者,變成最激烈的反對者。
第三步,讓共和黨內部進一步分裂。
貿易戰初期,共和黨一致支持特朗普的強硬立場。但到了2025年,黨內分歧已無法掩蓋。
白宮幕僚長威爾斯、財政部長貝森特多次私下警告特朗普:“再這樣下去,我們會輸掉大選。”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公開表示:“貿易戰必須盡快結束。”
而特斯拉因中國稀土管制面臨供應鏈危機,馬斯克更是直接發推:“關稅戰是愚蠢的。”
科氏工業等傳統共和黨金主也開始施壓,要求政府調整政策。
特朗普做對了什么?他成功讓整個共和黨和金主意識到——貿易戰不僅傷經濟,更傷選票。
第四步,讓“極限施壓”徹底失效。
作為地產大亨出身,特朗普最擅長的談判策略,就是“先漫天要價,再逐步讓步”。但這一次,中國沒按他的劇本走。
中國先是限制稀土出口,直接打擊美國軍工、高科技產業。緊接著關稅反制針對大豆、能源、汽車等特朗普票倉行業。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知道打哪里最疼。”
特朗普做對了什么?他讓中方明白——只有讓美國真正痛了,才會回到談判桌。
最終,特朗普“做對”了唯一一件事——認輸。
2025年5月,當特朗普最終同意降低關稅時,白宮的解釋是:“這是戰略調整。” 但美媒的解讀更直白:“他撐不住了。”
蓋洛普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跌至30%,創80年來最低。IMF直接警告,美國若繼續貿易戰,2026年可能陷入衰退。
《大西洋月刊》諷刺:“他的關稅戰,唯一‘勝利’是讓自己成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美聯儲前主席耶倫更是毫不留情地坦言:“關稅戰的代價遠超預期。”
特朗普的貿易戰,原本是想讓中國屈服,但最終,他讓美國企業、工人、農民、甚至共和黨盟友,全都站到了對立面。
而中國,既沒有屈服,也沒有硬碰硬,只是冷靜地讓美國自己意識到——貿易戰,真的打不贏。
或許,這就是特朗普“做對”的最大貢獻:他用一場注定失敗的豪賭,讓全世界看清了單邊主義的極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