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東北與渝東北的交界之處,大梁山的峰巒連綿起伏,宛如大地的巨龍橫臥。就在這片山川相擁之地,開江縣長嶺鎮山溪口村、廣福鎮蘭草溝村與重慶市萬州區硝水村,以“四維共治”為筆,飽蘸協作的濃墨,在鄉村振興的巨幅畫卷上,繪出熠熠生輝的嶄新篇章,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耀眼典范。
黨建領航,紅色紐帶系起協同發展“同心結”
2023年,一面鮮紅的黨旗在大梁山巔烈烈飄揚,三地攜手成立的邊界區域聯合黨委,猶如強勁的紅色引擎,驅動著跨區域黨建協作的巨輪破浪前行。此后,組織聯建的緊密協作、活動聯辦的熱烈氛圍、服務聯動的高效協同,讓黨建活力在邊界處處涌動。
在聯合黨委的會議室里,三地黨員圍坐一團,正在開展主題黨日。圍繞黨的重要會議精神與農村土地承包相關政策,大家熱烈討論,山溪口村村干部劉曉婷這樣說道:“通過到聯合黨委學習‘充電’,我對三地相關政策理解更深入,更有助于今后工作的開展。”在一次次研學討論中,三地黨員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碰撞。截至目前,累計舉辦的32場交流活動,如璀璨繁星,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覆蓋黨員群眾368人次。
“嬢嬢,你們屋頭今年醫保交沒得?四川和重慶繳費標準是一樣的,交到哪邊都可以享受報銷。”“老大爺,最近氣溫高,一定不要帶火種進入林區,注意森林防火喲,發現異常情況要第一時間通知我們喲。”在田間地頭、村落街巷,總能看到黨員志愿服務隊忙碌的身影。他們進村入戶宣傳政策要點,將惠民政策傳達至每個邊界角落;他們帶頭清理邊界林區、河道垃圾等,在生態治理的綠色戰場展現新作為;他們帶頭宣傳用電、燃氣、森林防滅火等安全知識,始終筑牢平安聯防的穩定防線。在10余次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成功解決了23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員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初心與擔當,共同守護著大梁山的安寧與祥和,黨徽在邊界閃耀出最亮的光芒。
文化鑄魂,古韻新聲奏響川渝融合“交響樂”
沿著蜿蜒的大梁山川渝古道前行,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古舊的石板路,仿佛在輕聲訴說著往昔商旅的繁華;路邊的殘垣斷壁,依稀留存著歲月的痕跡。依托這珍貴的歷史文化富礦,“巴蜀同脈文明同行”新時代文明聯合服務站應運而生,成為傳承與創新川渝文化的前沿陣地。
余家鎮硝水村范支書:“依托新時代文明聯合服務站,我們連同長嶺鎮及廣福鎮三地黨員,系統整理出10余件商旅文書,精心復原3項傳統制茶工藝。同時,結合長嶺的巴蜀盤歌、竹琴、孝廉文化及廣福紅色文化、余家巴蜀茶文化等內容,籌備開展‘文化共融—技藝共傳—情感共鳴’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讓文化惠民活動成為聯結川渝兩地人民情感的橋梁。”
“川渝本是一家人,三村鄰里連著筋,聯合支部作用大,共建共治親上親。”四川省盤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山溪口村黨支部書記黃學斌正在重新填詞,將盤歌更好的融入三地基層治理中。據他介紹,長嶺鎮已經舉辦了4屆的“盤歌文化節”,2024年,更是攜手余家鎮聯合舉辦“巴蜀盤歌及地方特色文藝展演”活動,舞臺上,巴蜀盤歌、竹琴表演等精彩的節目接連上演,臺下觀眾的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周邊川渝群眾紛至沓來,累計超2萬人次參與其中,共同沉浸在這歡樂的文化海洋。線上線下同步直播,觀看量如洶涌潮水,一舉突破10萬。漫步在大梁山下,文化的芬芳四溢,川渝人民的心也在這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越靠越近。
產業賦能,特色發展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
產業發展的熱潮,在川渝邊界的土地上澎湃涌動。以聯合黨委為核心,三村集體經濟組織緊密攜手,建立常態化聯席會商機制,創新推出“黨建引領+資源統籌”模式,實現產業發展同頻共振,項目建設齊抓共管,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三地常態化召開會商聯席會,相互考察青花椒種植、“稻田+”產業、茶產業等10余次,簽訂溝通合作協議3個。
“通過了解,我發現我們的花椒對比隔壁長嶺中山坪村,不僅單產小,而且價格更低。”余家鎮青花椒種植大戶這樣說道。長嶺鎮副鎮長周海龍:“結合前期調研,在農業方面三地有一些共同資源。我們通過構建“專家駐點+校企聯動”技術支撐體系,引入農業專家團隊,培訓技術骨干50余人,有效改善了大梁山片區青花椒、山胡椒、高山水果等種植技藝;聯合萬州、開江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開展5期“新農人培育計劃”,重點培育“香料加工、水果加工、電商營銷”等復合型人才;主動探索與萬、開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雙向開放合作,通過村村、村企結對共建,采取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推動特色產品品質大幅提高,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同時,還依托“川渝邊界文化旅游帶”的獨特優勢,三地聯合帶動大梁山邊界地區發展農家樂7家,開發5條精品旅游路線,每一條都串聯起川渝邊界的絕美風光與深厚文化底蘊。游客沿著路線前行,既能欣賞到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深入體驗獨特的川渝文化,品嘗地道的美食,領略民俗的魅力。2024年,這些旅游路線累計接待游客12.6萬人次,游客們的到來,如同一股清泉,激活了邊界地區的經濟活力。農家樂里,食客們大快朵頤,歡聲笑語不斷;民宿中,游客們愜意地享受著寧靜的鄉村時光。農家樂、民宿增收137萬元,邊界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45%,產業融合的碩果掛滿枝頭,映照著村民們幸福的笑臉。
多元共治,聯防聯控筑牢邊界和諧“穩定網”
曾經,邊界土地糾紛、林權爭議等問題,如同橫亙在群眾心中的巨石,讓大家愁眉不展。2024年,三地共同制定村規民約,明確矛盾糾紛、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20項協同條款,被評為省級“川渝優秀村規民約”典例。如今,在村規民約的調解下,成功解決了12起邊界糾紛。同時,根據解決因森林四庫建設引發的邊界土地糾紛為藍本,共編共創小品《現場辦公》,以方言情景劇形式在重慶榮昌優秀村規民約發布活動及周邊鄉鎮巡演10余場,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將調解智慧傳遞給更多人,惠及群眾2萬余人。
三方還簽訂了應急救援聯動協議,明確合作內容及責任義務共9項,為邊界安全撐起了一把堅實的保護傘。每年召開萬達毗鄰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設活動,累計開展應急救援隊伍聯合演練、大型事故應急救援演練等交流活動2次,應急響應時間縮短60%,安全防線不斷加固。通過設立森林防滅火檢查站,交界路段聯合檢查站,組織巡山護林、交通聯合執法共10余次,相關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震懾。在面對突發災害和緊急事件時,三地能夠迅速聯動,高效應對,將損失降到最低。
禁毒工作中,三地組織鄉鎮禁毒辦、派出所、司法所、綜合執法隊等力量,組成禁毒隊伍,成為守牢無毒邊界的忠誠衛士。他們5次對邊界地區重點區域開展全覆蓋人工踏查,徹底鏟除種植毒品原植物根源隱患,積極運用無人機,對邊界地區10余畝林區進行常態化空中掃毒,有效消除禁毒盲區。在他們的努力下,邊界區域涉毒案件實現“零新增”,為群眾營造了一片純凈的生活空間。如今,無人機在青山間劃過的巡航軌跡,如同守護的符號;村民們安居樂業的幸福場景,是多元共治最美的注腳。
從黨建引領的紅色力量,到文化共興的精神紐帶;從產業融合的蓬勃發展,到多元共治的和諧穩定,開江“四維共治”模式,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和數據,奏響了川渝邊界協同發展的激昂樂章。在大梁山的見證下,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大步邁進,續寫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輝煌篇章。
來源:開江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