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江蘇女孩說父母成年后變得好陌生,像是被奪舍的怪物,以前風趣幽默的老爸、善解人意的老媽,怎么隨著時間推移就變樣了呢?
父母形象的轉變,就是被生活折騰的,人到中年,生存焦慮都來了。
年輕的時候能陪孩子玩,那是因為房貸壓力沒那么大,職場競爭也沒那么激烈。
等孩子成年了,父母差不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體力不如從前,職場競爭力下降,還得為養老醫療存錢,以前的幽默風趣都被生活的壓力擠沒了,滿腦子都是對未來的擔憂。
重復的生活最磨人。工作重復,社交圈子也固定了,父母就想通過孩子的婚戀、生育給生活找點變化。
催婚催生說白了,就是想反抗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跟中年男人買跑車、大媽跳廣場舞一樣,都是想給自己找點生活的意義。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保護者,孩子是被保護者,等孩子成年了,這種關系就慢慢變了。父母還沒適應從決策者變成提建議的人,可孩子已經想自己掌控生活了。這種轉變沒有個過渡,溝通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父母關心得過頭,孩子又抗拒被管。
現在孩子在數字化社會里如魚得水,父母卻因為知識更新慢,顯得有點落后。孩子用短視頻、網購很熟練,覺得父母的經驗還不如網上的攻略有用,三年一個代溝,父母覺得找個穩定的伴侶、工作生活就有保障了,可年輕人也有他們的難處,雙方都從自己的角度看對方,互相不理解,這也許就是時代變化太快,兩代人在不同環境下的生活狀態吧。
孩子覺得父母怪,父母也覺得孩子的一些生活方式很奇怪。孩子養貓不結婚、給虛擬偶像花錢、用網絡梗交流,在父母眼里可能就是離經叛道。
換個角度看,父母他們的變化,其實是被迫和以前的角色告別。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什么問題都能解決。
等孩子長大了,父母發現自己不再是孩子世界的中心了,在很多方面還得聽孩子的,那種“全能”的形象崩塌了,心里就會有空落落的感覺,像催婚、管孩子生活這些行為,就是想證明自己還是很重要的。
而且父母學著把權力交出去對他們來說并不容易。父母開始給孩子介紹對象,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老了,累了,想依靠孩子了。得從決策者變成旁觀者,在不被孩子那么需要的日子里,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
小時候依賴父母很正常,但長大了還總想著讓父母無條件付出,那就是沒長大的表現。當孩子抱怨父母變怪的時候,也該想想,是不是把獨立理解成拒絕一切干涉了,卻忘了父母也需要我們的關心。
你以為父母心里就不矛盾嗎?既盼著孩子長大,又不想孩子太快離開自己。他們害怕孩子長大獨立后,自己就變得沒用了。
不要去爭誰對誰錯,學會看見彼此,互相讓步。
允許父母做真實的自己吧,他們可能不是記憶中完美的父母,但依然是愛我們的普通人。就像父親在沙發上打游戲,可能是懷念小時候的時光;母親執著于給孩子安排相親,是怕孩子以后孤單。
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可能很笨拙,也許把“多穿點”說成“別凍死” ,把“想你”說成“缺人陪我散步” 。這些嘮叨背后藏著他們沒說出口的話,可能是對變老的害怕,對和我們相處時光的珍惜。
從父母陪我們長大,到我們陪父母變老,沒有人生下來就知道怎么做父母,也沒有孩子天生就懂得怎么愛父母。
在身份的轉變里,我們終究會懂得,愛不是完美的遇見,而是兩個不完美的人,愿意為了彼此慢慢靠近的勇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