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場’取款中不幸去世”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目前,涉事雙方已達成和解。圖/新京報視頻截圖
近日,“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場’取款中不幸去世”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
如今事件似乎接近平息。據大河報報道,5月16日,老人家屬彭先生告訴記者,已與銀行方面協商一致,達成和解。彭先生表示,銀行方面將負責老人的喪葬費用,“以慰問金的形式”向家屬支付10萬元。
站在雙方的層面,某種程度上這不失為一個現實的決定。畢竟此前雙方的往返質證,早已讓此事陷入“羅生門”,卷起無窮無盡的口水仗。
起初輿論幾乎一致指責銀行的要求死板、不近人情、缺乏常識,導致了重病老人的死亡。
但隨后銀行又稱老人女兒陳某未告知老人身體情況;網點告知可以上門服務,也可直接將錢打到醫院,陳某未表態;網點告知可將老人帶回家休息,由老人女兒留下辦理,被拒絕。這也直接導致不少網民質疑指責家屬是“碰瓷”,似乎取款本身就是在“訛”銀行。
再之后,家屬又表示不滿,稱銀行回應“不屬實”,工作人員沒有告知有上門服務的政策,并要求查看監控“證明我們的說法”。但雙方隨后便和解了。
該事件是不幸的,也是反常的,也因此引發了巨大的社會關注。在雙方溝通時,可能存在某種信息不暢或誤解,這也導致雙方各執一詞,也攪動著輿論風向反復變換。
雙方選擇和解,或許是放棄爭議之間的灰色地帶,選擇盡快讓事件翻篇。對于當事人和銀行來說,這可以讓雙方逃離輿論風暴,回歸正常。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是事件的教訓卻不能到此為止。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關注,主要也是戳中了輿論的敏感神經,畢竟過去人們看到過不少類似嚴格要求和特殊情況的沖突,在標準化和人情味中不斷拉鋸。
比如幾乎在該事件同時,某地一80歲眼球缺失盲人在運營商營業廳辦電話卡時,被要求“睜眼刷臉”;今年2月,某地不動產登記中心內也發生一起老人躺在救護床上辦過戶的事件。這些都曾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
該事件雖然以和解收場,但可不可能以此為契機,針對老年人常面臨的“到場要求”“身份驗證”等問題,去梳理出一些標準化的方案?比如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靈活辦理,靈活辦理的方式有哪些,上門辦理等方式需要符合哪些程序,等等,這些都不妨進一步明確化、規范化。
仔細想想,在湖南株洲這起事件中,之所以雙方陷入無窮爭議,恰恰是因為這些規定不明確,以至于始終是一種“私下協商”的狀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風向的反復中,網民也陷入了反復搖擺。一會兒質疑銀行沒有人情味,一會兒又說家屬是在刻意碰瓷,用道德指責將雙方簡單標簽。
這并不理智,尤其說家屬是在“碰瓷”,如果是誤傷的話,這對剛剛失去家人的家屬來說,無異于十分嚴重的二次傷害。
一個更客觀的態度,才能看到事件背后有共性的機制困境,才能去探討可能的解決辦法??梢韵胍?,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類似問題可能更加普遍,如何圍繞老年人的需求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務,這是比事件站隊本身更值得關注的方向。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