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變卦速度真是沒誰了,之前和中方剛就中美關稅達成一致,大家都以為局勢穩了,結果沒過多久他就又開始琢磨著要改主意,這態度轉變之快,讓人猝不及防。
美媒問懂王,三個月后會不會把關稅加到145%,他回答得特別含糊,只說不會漲到那么多,但還是要大幅上調,這話聽著像沒說一樣,到底漲多少、怎么漲,一點具體消息都沒有。
都到現在了,美國對中國那些不合理的關稅還沒取消,要知道從達成中美合約到現在,還不到48小時,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翻臉比翻書還快,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蜜月”剛過48小時,美國就翻臉?
先說說這場挺有戲劇性的“日內瓦七小時談判拉鋸戰”,當時場面一度讓人以為中美關系是不是突然要轉暖了,兩邊代表居然能坐下來,就關稅問題談出點眉目來,氣氛不但沒崩還差點要搞個聯合聲明出來!
很多人當時真有點恍惚了:這是不是“破冰”的前奏,難不成那場打了幾年的“中美貿易戰”終于要走到頭了,連當年特朗普那句“貿易戰沒有贏家”的老話,也開始有人重新拿出來琢磨,這話或許真沒錯。
市場的反應也說明了點什么——美股期貨當場小幅反彈,說明資本市場對“中美緩和”的預期有多敏感,在現在美國經濟壓力這么大的背景下,任何一點“和氣”的信號,都會像火星點干柴,立馬燒起來。
本來大家還以為這波氣氛可以持續個幾天,炒炒“利好”,熱熱場子,結果剛暖個手美國那邊就立刻潑了盆冷水,華盛頓方面突然說了:別高興太早!
如果接下來的三個月談不出一個長期、系統性的關稅協議,那可別說降稅了,連現有的稅率都有可能“回調”,還不是調低,是調高!
雖然他們嘴上說,不會一下子回到當年高達145%那種恐怖的“關稅高壓線”,但明確放話:上漲是必然的,別指望留情面,這種“談著談著就亮刀子”的操作,實在是夠生猛的。
這場景就像剛喝了一杯熱可可,感覺暖洋洋的,還在回味甜味,結果下一秒被人迎面潑了一臉冰水,你要說這不是“翻臉比翻書還快”,那都沒形容到位。
其實這也再次提醒我們一件事:中美之間的“緩和”往往只是表面風平浪靜,骨子里還是暗潮洶涌,表面上笑一笑、握握手,轉頭就可能各自操起家伙準備下一輪。
減稅是假象?
5月12日,中美兩國罕見地聯合發布了一份聲明,美國方面還表示,將把針對中國部分小額商品的進口關稅,從原來的120%降到54%,這動作看起來像是放出了一個不小的“善意信號”。
中方也迅速作出回應,不僅在稀土出口方面略微松了口,還重啟了暫停已久的波音飛機訂單,雖然稀土首批許可證是發給歐洲和越南的,但畢竟是全球性供應鏈有了點動靜。
聲明發布后短短48小時,美國不少企業都開始積極行動,他們之前因為不確定中美貿易關系而放緩了采購,現在看到關稅下降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加單補貨,相關物流平臺顯示,出口中國的小商品貨輪訂單數量突然上漲。
可好景不長,華盛頓那邊緊接著又給了市場一記悶棍,說什么三個月談不攏就要“重新加碼”,這前后的反差,簡直像在玩“溫水煮青蛙”。
其實美國內部對這些高關稅也早就怨聲載道,海關數據顯示,所謂301關稅的征收執行率一直不到65%,換句話說產業界根本就不買賬。
消費者信心也在跌,很多老百姓明顯感覺到:關稅一來,物價跟著漲,錢包直接“癟了”,更諷刺的是,美國明知道這些關稅沒啥實質性效果,還硬是在關鍵品類上死咬不放。
像芬太尼相關的產品,美國依然保留了高達20%的關稅,這一類產品的關稅占了對華全部關稅總額的大約三分之二,美國財政部長還公開表示短期內不會把整體關稅降到10%以下,換句話說那20%的稅是鐵了心要留下。
不僅關稅成了問題,美國前駐華大使還在芬太尼問題上施加壓力,他明確指出中國有能力控制芬太尼的出口,但沒采取足夠措施,如果中國繼續不配合,美國將采取行動,讓中方承擔后果。
這種轉嫁責任的說辭當然遭到中國外交部強硬反擊,可見在談合作的同時,美國人心里其實還在盤算著怎么“帶刺握手”。
談判是幌子,圍堵才是真
美國那邊在談貿易的時候,另一只手可沒閑著,在5月14日,也就是剛“握完手”的當天,美國商務部突然跳出來,搞了個聲明:用中國昇騰系列芯片的國家和企業,可能會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定。
而且他們還透露,正在籌劃新一輪對AI芯片和大模型技術的出口限制政策,打壓的意思簡直明著寫在臉上。
雖然這次中美談判沒有直接討論臺灣問題,但美國財政部卻悄悄給一些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公司,提供了出口方面的特別豁免政策,這意味著這些企業在對臺軍售上能獲得更多便利。
這種“切香腸”戰術,看似不痛不癢,實際上就是在悄悄蠶食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里的承諾,給未來的經貿合作埋下定時炸彈。
更大的問題是,美國這波“讓步”到底是真心想合作,還是一時緩解壓力的權宜之計?
報告顯示,面對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不少跨國企業選擇在兩國都設立供應鏈,雖然能保證業務穩定,但運營成本因此大幅上漲,接近20%的增長讓企業負擔變重。
不難看出,美方之所以愿意談,更多是想“穩大盤”,并不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貿易戰多有害。
再看看他們提出的“關稅豁免清單”機制,表面上是照顧特殊需求,實際上是想建立一套他們主導的話語權體系,這種套路跟中方主張的“平等協商”完全是兩碼事。
說到底這個90天窗口期更像是一種“談判姿態”,本質還是在施壓,別忘了美國對別的國家也玩過這種“你不答應我就加稅”的套路,結果大多不了了之,換句話說這可能只是下一輪博弈前的短暫喘息。
即便如此,中國也并非全無收獲,從145%一路降到30%,至少說明中方在這場拉鋸戰中守住了部分陣地。
數據顯示,如果美國真的取消自2018年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中國的出口有望恢復到貿易戰前大約80%的水平,這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是一個積極信號。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提醒:若中美摩擦再起,全球GDP增速可能直接受沖擊,這也逼著兩邊必須拿出點實招,不然都得受傷。
但話說回來,美國那邊的政策還得看國會臉色,尤其是那些對華強硬派,還可能通過預算審批拖后腿,所以日內瓦的進展雖然值得肯定,但真正能不能落地,還得看這些“細節魔鬼”怎么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