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達成了日內瓦聲明,表面上看,美國總統特朗普成功爭取到了中國撤銷部分反制措施,美方同步取消了此前加征的多個對華關稅條款。
白宮對外宣稱,這是美國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又一次勝利。
然而現實是在協議簽署后的幾天里,美國國內的媒體、智庫、企業界與部分政治勢力,迅速對外披露了協議背后的真實博弈:這不是一次勝利,而是一場“戰略性潰敗”。
美媒來揭老底,稱特朗普對中國讓步,是因為被中方打到了“七寸”!
美國從強硬到妥協
眾多美國主流媒體罕見地站到了中國一邊,紛紛批評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策略“以失敗告終”。
這一輿論浪潮的背后,其實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政治邏輯——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的退讓,并非出于理性戰略調整,而是被其“基本盤”逼到了談判桌前。
這場看似外交事件的風波,實則是美國國內矛盾在國際政策上的一次集中爆發。
特朗普一貫以“強硬對華”的形象示人,其在任期內推動了一系列對中國的高壓經濟政策,包括加征關稅、限制中企進入美國市場、對華為等科技巨頭進行技術封鎖等。
然而,在日內瓦協議簽署前的幾周,美國對華政策卻突然轉向,呈現出明顯的“降溫”趨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白宮方面主動提議恢復中美高層貿易對話,并在日內瓦設定了“非常緊迫的議程”。
這種態度的急劇變化,據《華盛頓郵報》援引白宮內部人士的爆料,特朗普政府在過去一個月內曾舉行了多場閉門會議,主題集中在如何降低對華沖突強度,特別是在經濟戰線上尋求“體面收場”的策略。
白宮首席幕僚長蘇西·威爾斯與財政部長貝森特,均在不同場合勸說總統“盡快達成協議,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這背后并非特朗普個人理念發生了改變,而是他面對的政治壓力已近臨界點。
從共和黨內部保守派到跨國企業,再到產業工人組織與農場主協會,特朗普在過去數月遭遇了全面反彈。
他的對華強硬政策,不僅未能實現所謂的“制造業回流”,反而導致美國中西部“紅州”選民生活成本上升、企業經營困難、出口受限。
特別是中國對美反制的精準打擊,使得美國農業與能源出口幾乎陷入停滯。
中國反制打痛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體
促使特朗普急劇轉向的關鍵變量,并不是外界廣泛討論的“稀土供應短缺”,或“芯片庫存不足”,而是中國對美反制的精準性,直接打擊了特朗普賴以維系政治資本的“基本盤”。
這一“基本盤”包括三大類人群:中部和南部農業州的農民、傳統制造業藍領工人、以及對共和黨財政支持的重要企業家與金融資本。
2025年3月至4月,中國針對美方一系列關稅行動,進行了多輪“有的放矢”的反制。首先是對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糧食(玉米、大豆、小麥)大幅加稅,并限制訂單;其次是對棉花、豬肉、能源等典型紅州產業進行進口縮減。
中國還暫停與部分美國機械設備和汽車制造商的技術合作與訂單,直接導致這些行業出現庫存積壓和工廠裁員。
這一系列措施,在短期內迅速傳導至美國內陸地區經濟命脈,農產品價格暴跌、物流停滯、就業銳減。
根據《彭博社》的調研數據,2025年4月,美國中部七個農業州的失業率相比年初上漲了2.7個百分點,而出口下降幅度高達40%。
大量農民組織、工會開始向白宮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在多個州發起抗議活動。
不僅如此,美國主流企業,也無法承受供應鏈中斷和出口受限的雙重壓力。特斯拉、卡特彼勒、波音、杜邦等公司首席執行官相繼向白宮遞交政策勸告,認為“繼續與中國打貿易戰將拖垮整個美國產業鏈”。
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直言不諱地批評特朗普“正在毀掉美國制造的未來”。
共和黨內部也發生微妙裂變。不少深耕農業州的議員聯名給白宮寫信,要求調整對華政策,以保住選民經濟利益。
曾經堅定支持特朗普對華政策的“茶黨”保守派,也開始松動立場。在黨內初選臨近的背景下,特朗普清晰意識到,如果不迅速“止損”,他可能會失去連任競選所必須的政治支持。
美國主流輿論罕見“力挺中國”
協議簽署后的最大意外之一,是美國主流媒體在輿論場上的集體“倒戈”。
《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幾乎同步發表社論與深度報道,批評白宮“在談判中全面讓步”。《華盛頓郵報》甚至引述白宮內部消息人士爆料,特朗普已經“失去所有關鍵盟友”,并承認“被現實打敗”。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喬納森·摩爾指出,“這一輪中美談判,標志著特朗普經濟民族主義的終結”,因為“連最核心的利益集團都拋棄了他”。
而《華爾街日報》則更為直接地表示:“這是一次由農民和企業家聯合逼宮總統的行動,白宮不得不向中國遞交妥協信。”
這場輿論風暴揭示了兩個核心事實。
其一,中美之間的“博弈邊界”已經不再是技術與市場,而是民生與政治生存;
其二,中國對美政策的針對性、節奏控制與反擊精準度,已經具備影響美國內政走向的能力。這是以往的貿易戰時代難以想象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媒體并非“親中”,而是出于對事實的還原和對政府政策邏輯的追問。
在自由媒體體系下,特朗普無法掩蓋其政策失敗的本質。《大西洋月刊》的評論指出:“特朗普在政治意志與國家利益之間選擇了前者,結果卻兩頭落空。”
當媒體都在質疑其領導力時,特朗普所維系的“強人形象”也正面臨瓦解。
結語
《日內瓦聲明》的簽署不僅是中美之間經濟談判的一次重要轉折,更是美國內部政治斗爭、社會經濟結構矛盾與媒體監督功能合力作用下的產物。
特朗普政府的讓步表面看是短期妥協,實則反映出美國對華施壓政策的體系性疲軟。
當“基本盤”不再支持貿易戰,當企業與金融資本集體發聲,當媒體不再配合唱高調——任何總統都無法無視這種系統性反饋。
對于中方而言,這一結果的達成也并非偶然。
中國政府在政策應對上保持高度克制與精準打擊并行,通過不對稱反制與利益重構,實現了對美國施壓成本的提升,并將外交博弈與經濟聯動有效結合。
更重要的是,中國此次并未借勝追擊,而是在保持戰略底線的基礎上展現了對話意愿與互利態度,這有助于穩定未來中美關系的互動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