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君,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一項近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附近發現巨型結構,其跨度高達100光年。
根據介紹,此次研究主要致力于搜尋此前未被發現的分子云,簡單來講,分子云就是主要由分子構成的星際云,它們是宇宙中恒星誕生的主要場所,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由于分子云有很多都位于宇宙中的“黑暗區域”,我們很難直接觀測到它們的存在,因此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主要將一氧化碳來作為分子云的“示蹤劑”,這是因為一氧化碳分子具有不對稱結構和永久電偶極矩,能夠在低溫下通過轉動能級的躍遷發射特定波段的電磁輻射(毫米波和亞毫米波)。
然而這樣的方法卻有很大的局限性,畢竟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云都有足夠數量的一氧化碳,也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氫分子。
作為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氫占據了可觀測宇宙中大約73.9%的質量(不含暗物質和暗能量),所以在分子云中,氫分子的含量穩居第一,只不過由于氫分子是一種非常對稱的分子,它們沒有永久的永久電偶極矩,無法像一氧化碳分子那樣在低溫下發射特定波段的電磁輻射。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此次研究采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其關鍵原理在于利用了氫分子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特性:遠紫外熒光。
簡單來講,當氫分子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時,它們會吸收這些高能量的光子,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而處于高能態的氫分子是不穩定的,它們又會釋放出能量,回落到低能態,這個釋放能量的過程并非簡單地發出吸收的紫外線光子,而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躍遷,輻射出波長在遠紫外波段的光子,這就是所謂的遠紫外熒光。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就可以通過遠紫外熒光發現分子云的存在。
為了驗證這種方法是否可行,研究人員對已知的遠紫外波段的探測數據進行了大量的梳理,結果發現,在我們太陽系附近,就存在著一片巨大的分子云,隨后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厄俄斯”(Eos,古希臘神話中的黎明女神)。
研究人員表示,“厄俄斯”靠近一個能提供強大紫外線輻射的“光源”——“北銀極支”(North Polar Spur),這是一個充斥大量電離氣體和強磁場巨大區域,從銀河系平面一直延伸到北天極,正是其釋放出的紫外線輻射,幫助我們發現了“厄俄斯”的存在。
探測數據表明,這個巨型結構在整體上呈現為類似月牙的形狀,其跨度高達100光年,位于距離地球僅約300光年的地方,在宇宙尺度上,這可以說是非常近了,如果我們可以直接看到它的話,其在天空中的視直徑就大概是滿月的40倍。
(↑“厄俄斯”的可視化效果圖)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厄俄斯”的估計質量約為太陽的2000倍,但它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孕育”出恒星,這是因為來自“北銀極支”的高能光子和宇宙射線正在逐漸將其“打散”,根據此次研究的估算,平均每100萬年,“厄俄斯”就會損失相當于600個太陽的質量,所以在不太遙遠的未來,這個巨型結構就會完全消散在宇宙之中。
研究人員表示,“厄俄斯”的發現,證實這種全新的探測方法是有效的,而這只是一個開始,目前研究團隊正在致力于更深入的研究,在未來,我們將有望找到更多此前未被發現的分子云,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恒星及其行星系統的誕生和演化過程。
參考資料:A nearby dark molecular cloud in the Local Bubble revealed via H2 fluorescence. Nat Astron (2025),doi.org/10.1038/s41550-025-0254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