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機構凱度BrandZ最新榜單顯示,比亞迪以144億美元品牌價值沖入全球汽車品牌第六名,連續(xù)三年穩(wěn)居前十,其43.6%的價值增速遠超行業(yè)平均水平。這一成績不僅標志著中國汽車品牌的歷史性突破,更揭示了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賽道上的獨特打法: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矛,以全球化布局為盾,但海外市場的復雜生態(tài)仍暗藏隱憂。
市場反饋:從“價格標簽”到“價值認同
過去三年,比亞迪的海外銷量呈現(xiàn)“指數(shù)級”增長——2024年出口量達41.7萬輛,三年累計超70萬輛,在泰國、巴西等地穩(wěn)居新能源銷量榜首。歐洲市場的爆發(fā)尤為亮眼:意大利市占率突破10%,西班牙銷量激增644%,英國月銷同比飆升654%。這一現(xiàn)象背后,是市場對比亞迪的認知從“高性價比中國車”向“技術驅動型品牌”的轉變。
消費者調研顯示,比亞迪的刀片電池、e平臺3.0等核心技術成為其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例如,在意大利,用戶對Dolphin車型的續(xù)航和安全性能評價高于同級競品;而在東南亞市場,比亞迪通過本地化適配的右舵車型快速打開局面。品牌價值的躍升,本質上反映了全球市場對“中國智造”技術實力的認可。
海外優(yōu)勢:技術紅利與政策東風
比亞迪的海外擴張并非單純依賴低價策略,而是以技術優(yōu)勢切入高端市場。例如,騰勢(參數(shù)丨圖片)品牌在歐洲以“科技豪華”定位亮相,直接對標奔馳、寶馬;其與當?shù)啬茉雌髽I(yè)合作建設的充電網絡,則強化了用戶對“全生態(tài)服務”的感知。此外,全球減排政策為其鋪平道路: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決議、東南亞多國的電動車補貼政策,均為比亞迪提供了結構性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成為其應對供應鏈風險的“護城河”。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tǒng)的自研自產,使其在芯片短缺和原材料漲價潮中保持了交付穩(wěn)定性,這在2024年歐洲車企普遍減產的情況下尤為突出。
隱性短板:本土化深水區(qū)與品牌溢價瓶頸
盡管勢頭迅猛,比亞迪的海外征途仍面臨兩大挑戰(zhàn)。其一,本土化運營的“最后一公里”難題。例如,歐洲用戶對售后服務的響應速度和網點密度要求極高,而比亞迪在部分區(qū)域仍依賴第三方合作,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再如,巴西市場對金融分期購車的偏好遠超全款支付,若未能靈活調整銷售策略,可能錯失潛在客群。
其二,高端市場品牌溢價不足。雖然騰勢在歐洲以豪華定位試水,但其品牌歷史與文化積淀遠不及傳統(tǒng)豪華車企。在德國一項調查中,僅有12%的消費者愿意為比亞迪支付與BBA(奔馳、寶馬、奧迪)相當?shù)囊鐑r,多數(shù)人仍視其為“高配平價車”。如何突破“技術強、品牌弱”的桎梏,將是其全球化下一階段的關鍵。
未來展望:從“出海”到“入局
比亞迪的全球化已進入新階段——從單純的產品出口轉向深度參與當?shù)禺a業(yè)鏈。例如,其在泰國建設的東盟區(qū)首座電動車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年產能達15萬輛;在巴西,比亞迪計劃聯(lián)合本土企業(yè)開發(fā)磷酸鐵鋰電池原料,以降低關稅和物流成本。這種“本地研發(fā)、本地生產、本地服務”的模式,或將成為其應對貿易壁壘和區(qū)域競爭的核心策略。
然而,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將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可持續(xù)的品牌忠誠度。若比亞迪能進一步挖掘細分市場需求(如歐洲的旅行車、北美的皮卡),并強化用戶社區(qū)運營,或許能在特斯拉與傳統(tǒng)車企的夾擊中,走出一條“技術+生態(tài)”的新路徑。
結語
比亞迪的全球崛起,既是中國新能源產業(yè)鏈成熟的縮影,也是企業(yè)戰(zhàn)略定力的成果。然而,海外市場的復雜性與文化隔閡,注定其無法簡單復制國內經驗。唯有持續(xù)深耕本土化、提升品牌軟實力,方能在“全球前十”的光環(huán)下,真正站穩(wěn)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