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自然資源部舉辦主題為“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5月份例行發布會。
“多規合一”改革以來,不少地方通過本輪規劃編制實施,探索和積累了好的經驗做法。發布會現場,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介紹了成都市立足“兩統一”職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做法成效。
成都約80%地域為鄉村地區,“大城市帶大農村”特征明顯,存在鎮村規模小、空間布局散、聚集能力弱等現實問題。成都重點從強化規劃引領、突出地域特色、健全保障機制3個方面,加快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作為典型經驗案例,成都在深化“多規合一”改革進程中有何亮點?
▲成都郫都區犀團路兩側的環城生態區,市民在金色麥田中游玩
關鍵詞:規劃引領
優化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城鄉融合的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成都市規自局按照“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原則,制定鎮級片區規劃編制技術指引,細化明確縣、鎮、村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約束指標和剛性底線。
同時,成都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按照“地緣相近、交通相連、產業相關、人文相通”原則,將全市310個鎮街整合劃分為62個鎮級片區、2041個村整合劃分為428個村級片區,并依托道路、河流等線性要素,謀劃5條串聯帶動片區的特色走廊。
在促進跨域多維融合方面,成都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編制中心城區、城市新區與縣市新城結對聯動規劃,通過市縣兩級聯動、縣鎮兩級支撐,實現跨區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發揮成都鄉村地區先發優勢和外溢效應,開展成都都市圈市域交界地帶研究,以彭州-什邡等10組交界地帶融合發展片區為示范引領,促進跨市域產業發展、要素流動、人才創新,更好地服務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關鍵詞:地域特色
彰顯公園城市鮮明特質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聚焦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是成都彰顯鮮明特質的關鍵詞。
在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方面,成都聚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優美鄉村空間。生態方面加強雪山、森林、峽谷、河流、林盤聚落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保護,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本底。文化傳承方面堅持保護原鄉生態、協調原鄉風貌、倡導原鄉材料、延續原鄉文化、尊重原鄉居民,最大限度保留蜀鄉原汁原味與川西風貌特色。形態塑造上,實施川西林盤規劃設計、大地景觀再造工程,制定公園城市鄉村形態規劃設計導則等技術標準,塑造出青瓦白墻、庭院閑廊的川西民居建筑形態,保留住鄉村建筑的歷史印記和底蘊。
在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方面,成都構建“以人為本、集約共享、舒適便利”的鄉村生活圈。以常住人口不超過10萬人為單元編制“公共服務地圖”,打造鎮村“一站式”公共服務樞紐,構建涵蓋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和全要素社區服務的15分鐘城鄉便民生活圈。“推窗見雪山、花田吃火鍋、綠道樂騎游”,已經成為成都安逸巴適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奮進中的創新之城方面,成都形成“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鄉村產業特色。開展“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聚力打造天府農業博覽園、天府糧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天府現代種業園、天府智谷生態園等一批“天府品牌”園區,依托天府綠道和“天府藍網”串聯特色林盤、特色小鎮和特色園區,形成“一片區一主業一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
關鍵詞:健全保障
提升規劃實施質效
此外,在健全保障機制方面,成都還創立鄉村規劃師制度,公開招募11批、530人次,實現“一鎮一師”全覆蓋,助力打通規劃從編制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破除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壁壘,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累計服務農村土地資產交易1.18萬畝、交易額101.9億元,讓農村集體經濟權益在規劃實施中得到合法保障。
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宅基地確權登記政策,通過權屬與規劃的深度融合,以“一張圖”為支撐,建立“權利清晰、管控精準、實施有效”的空間治理體系,依據規劃有效盤活鄉村各類資源,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成都還出臺《鄉村振興用地使用指南》,以“工具包”的形式,把專業化的東西跟農民群眾講明白。研究建立鄉村建設項目規劃、選址、報批、驗收、登記等全流程管理鏈條,確保鄉村建設更加規范有序。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