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45屆加拿大聯邦選舉完成投票,目前結果業已出臺,現任總理卡尼(Mark Carney)率領的自由黨繼續贏得少數執政資格。
選情概述
加拿大是君主立憲的代議制政體,以英國君主兼任加拿大君主,以加拿大總督作為其代表,不掌握實權,聯邦上院所有議員均非選舉產生,權力有限,聯邦下院采用“小選區直接選舉制”選出,即各省區按人口劃分選區,每個選區產生一名聯邦下議員(票最多者直接當選,不進行第二輪投票),所有由選區選出的下議員組成聯邦下議院,因不采用比例選舉制因此即便只有1人當選,所屬政黨也能進入議會,但只有擁有12個以上議席者才有資格組建議會黨團,在議會辦公室、辦公經費、進入專門委員會和遞交提案等方面擁有更多權益,擁有過半議席支持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閣,若單一政黨過半數即為“多數政府”,因不易被下院倒閣(需有過半下議員支持),一般能輕松完成4年任期,由一個議席不過半的政黨在其他議會小黨“不入閣支持”下獲得過半議席支持組閣,稱為“少數政府”,兩個或以上政黨聯合組閣,稱作“聯合政府”,由于參與組閣或提供組閣支持的小黨態度易變,后兩種形式組閣容易觸發提前選舉(統計顯示加拿大少數/聯合政府平均壽命只有兩年多一點)。自2004年至今,加拿大僅有兩次組成過多數政府。
選前加拿大10省、3地區共有下院議席338個,本次增至343個,按省區分配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43,阿爾伯特省37,薩斯喀徹溫省14,曼尼托巴省14,安大略省122,魁北克省78,新不倫瑞克省10,新斯科舍省11,愛德華王子島省4,紐芬蘭及拉布拉多省7,西北、育空、努納武特三個地區均僅1席。
由于政績不佳、黨及內閣內有重量級人物倒戈,前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1月卸任,曾先后出任過加拿大和英國央行行長、此前從未競選公職的卡尼(Mark Carney)臨危受命,并在繼任總理后僅幾日就提前半年宣布解散聯邦議會舉行選舉,經過37天競選周期博弈,接手時民調大幅度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保守黨的自由黨逆風翻盤,戲劇性地獲得連續第四次組閣權。
選前議會中自由黨擁有議席160個(少于全部338個議席過半的170席10席,因此是少數政府),保守黨119席,魁北克人集團(僅在魁北克省一省推出候選人)32席,新民主黨25席,綠黨2席。
本屆(第45屆)議席增至343席(因此過半多數增至172席),統計結果,自由黨169席,保守黨144席,魁人集團22席,新民主黨7席,綠黨1席。由于除保守黨外其它獲得席位的政黨均已宣稱將支持自由黨組建少數政府,因此事實上自由黨和卡尼已經勝選。自由黨距離多數政府僅差3席,由于有3個保守黨獲勝的選區都是保守黨險勝,自由黨在這三個選區總共僅輸掉611張選票,因此《國家郵報》報道稱“自由黨距多數政府僅差611票”,盡管如此,由于小黨邊緣化和自由黨席位十分接近多數,絕大多數評論家認為本屆內閣將是“近年來最強勢的少數政府”。
本屆選舉投票率高達68%,是21世紀最高投票率(此前是2021年的62.6%),實際投票人數逾1950萬,是加拿大歷史上投票人數最多的選舉,但遠未達到1958年創造的79.4%歷史最高紀錄。
本次選舉創下一系列特例:畸高的議席換手率(343席中59席,占比17%,遠高于2021年的338席中22席,7%);有史以來最多的黨領落選(保守黨黨領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新民主黨黨領駔勉誠Jagmeet Singh、綠黨聯合黨領佩德諾Jonathan Pedneault均落選,占參選6位黨領的一半);自1930年之后首次有兩個政黨獲得超過40%的普選票;小黨的邊緣化(傳統左翼黨新民主黨40年來首次議席不過兩位數,魁人集團議席也大幅萎縮,綠黨更是僅剩1席),等等。
“特朗普因素”令卡尼和自由黨逆風翻盤
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此次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受到特朗普(Donald Trump)貿易戰和人們對不斷飆升生活成本的擔憂而受到嚴重影響。
由于前總理杜魯多連續3屆執政期間在經濟、物價、民生、移民留學政策等領域乏善可陳,加上內閣和自由黨內部內耗嚴重,保守黨自2024年春起民調支持率甩開自由黨,至2025年1月底杜魯多辭職之初,保守黨民調支持率一度領先自由黨27個百分點,當時人們普遍預測,保守黨獲得組閣權甚至組建多數政府的權力近乎板上釘釘。
但特朗普的“二進宮”令加拿大政治格局發生驚天翻轉。
1月20日特朗普就職后,很快就在全球范圍內祭起關稅壁壘,加拿大是“特朗普關稅”重災區之一,且因經濟結構嚴重依賴美國而受到極大傷害;不僅如此,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揚言“吞并加拿大”、“讓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甚至直到投票日還在“51州”不斷。這一切激起加拿大社會強烈不滿,公眾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有勇氣、有辦法抗衡“特朗普的美國”,擁有經濟、金融領域豐富專業履歷和漫長與特朗普“對抗”歷史的卡尼,和在特朗普和本屆美國政府“極限施壓”面前表現得更強硬的自由黨,此時此刻明顯比20多歲就當職業政客、一度和特朗普走得很近的博勵治,和近年來一直給人以親美印象的保守黨更“討巧”。在選舉過程中,卡尼和自由黨成功利用了公眾對“特朗普因素”的顧慮,卡尼極力營造自己“最善于和特朗普打交道者”人設,自由黨則竭力說服各小黨支持者“不投無意義票”,在“特朗普威脅迫在眉睫”的關鍵時刻盡量將票投給“更有能力對抗特朗普”的自由黨人,以免特定選區中自由黨和小黨候選人對耗導致選票分散,讓保守黨坐收漁利。
事實證明,這些措施基本達到目的,卡尼個人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好緩解了其不善辯論、法語表述能力差、“政治素人”等缺點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卡尼此前遠離政治的風格和單薄的政壇履歷,又戲劇性地規避了公眾對杜魯多政府的不滿(因為他無需對該政府的治理劣跡負責)。“不投無意義票”的說辭同樣發揮“小黨派殺傷力”,魁人集團根基深厚的魁北克省,許多該黨鐵桿支持者被該論調說服采取了“暫且便宜自由黨,就這一屆”的心態投票給自由黨,而公認的新民主黨重鎮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量鐵桿新民主黨選區被自由黨奪取。甚至連黨領駔勉誠也丟掉了“鐵根據地”本拿比中選區。
輕松在安大略省尼皮恩選區當選的卡尼29日凌晨他在在渥太華TD Place體育館向支持者發表勝選講話,稱美國“覬覦加拿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乃至整個國家”,自己的勝選令加拿大現已擺脫了他所謂的“美國背叛”。他表示,未來的日子和幾個月將充滿挑戰,需要做出一些犧牲,但工人和企業將得到支持。他承諾他的政府將為加拿大打造一個統一的經濟體,而不是13個(加拿大共有10個省和3個地區)。他承諾7月1日加拿大國慶日前實現國內自由貿易,“這里是加拿大,我們決定這里會發生什么”。他表示加拿大必須采取措施,例如加強與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可靠伙伴的關系。當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時,“我們將討論兩個主權國家之間未來的經濟和安全關系”。卡尼稱,在這場他稱之為“最重要的選舉”之后,他打算為所有加拿大人執政,“讓我們結束過去的分裂和憤怒,我們都是加拿大人,我的政府將為所有人服務,并與所有人合作”。這位60歲的老人表示,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犯過很多錯誤,而且還會犯更多。“但我承諾公開承認這些錯誤,迅速糾正它們,并始終從中吸取教訓”。
特朗普反復用“51州”之類言語刺激加拿大人的怒火并不厭其煩“反復提醒”,也成了幫助自由黨反超的助力。正如一些觀察家所言,“每當加拿大選民好不容易將關注度從‘特朗普因素’移向民生等現實憂慮之際,特朗普就會跳出來提醒他們什么才是當務之急”。
很顯然,勝選后的卡尼和自由黨仍將牢牢掌握并頻繁使用“特朗普因素”(特朗普已單方面宣稱“紳士卡尼將在一周內到訪”,盡管卡尼勝選后立即延續其對美強硬風格),同時極力凸顯自己“政治素人”和“經濟金融行家里手”的人設,一方面建立公眾對自由黨政府治理經濟民生問題的信心,另一方面繼續和杜魯多時代一系列不受歡迎政策切割。
觀察家們認為,卡尼未來使命并不輕松:與2019年和2021年一樣,自由黨需要在至少一個反對黨的支持下執政,這意味著持續的不穩定;獲得組閣授權后卡尼面臨的任務是立即與特朗普政府展開談判,以避免爆發全面的貿易戰;他還需要召回議會,通過新的預算和立法,以消除省際貿易壁壘,從而減少對美國的經濟依賴。
功敗垂成的保守黨和進退兩難的博勵治
保守黨在敗選后內部出現針鋒相對的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雖敗猶榮”,理由是議席大幅增加,基本保住了“草原三省”和西安大略省的“根據地”,同時在最大城市多倫多都會區的“905地區”(以該地區區號統一以905打頭得名)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因此大可延續既定風格和綱領“再接再厲”,持這種意見的主要為博勵治本人及其核心支持者,包括黨內高層和深受博勵治“零售政治”風格感染的藍領基層黨員;另一種意見認為保守黨及博勵治等人在短短兩三個月內把27%的支持率領先值虛耗,在勝負關頭策略及突破口選擇不當,對“特朗普因素”缺乏準備和應對手段,結果白白浪費了原本唾手可得的執政地位。
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在選后認為“選舉結果展現了皮埃爾·波利耶夫的方方面面,既有功勞和優點,也有完全不必要的敗筆和缺點”,“他白白浪費看27個百分點的領先優勢,卻也獲得了幾十年來保守黨最高的選票;他失去了自己的選區,卻又似乎在黨內獲得足夠支持,可以讓他繼續當通常只能由現任聯邦下議員出任的黨領;他成功減少了黨團內部高層內耗,卻和多個由各省保守黨執政的省政府政要,如安大略省長福特(Doug Ford)、新斯科舍省長休斯頓(Tim Houston)等關系險惡”。
觀察家們指出,2004年起擔任聯邦議員的博勵治“在競選初期,他和他的團隊似乎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特朗普”,一度,他延續了特朗普式的謾罵策略,稱卡尼起綽號為“碳稅卡尼”或“鬼鬼祟祟的卡尼”。他不顧黨內人士的建議,不斷談論消費者碳稅,并稱卡尼是杜魯多的翻版。在批評特朗普的同時,他也將聯邦自由黨的經濟管理不善歸咎于該國容易受到美國貿易戰的影響。在2024年和2025年初,他帶領保守黨用咄咄逼人的口吻對杜魯多和自由黨口誅筆伐,成功利用和放大了加拿大人對杜魯多內閣治理成績的不滿,并借助部分加拿大人當時對特朗普式風格的傾慕大搞“模仿秀”,取得了將民調支持率拉開20多個百分點的成績;但特朗普成功激起加拿大人反感和憤怒后他卻反應遲緩,一度,他延續了特朗普式的謾罵策略,稱卡尼起綽號為“碳稅卡尼”或“鬼鬼祟祟的卡尼”。他不顧黨內人士的建議,不斷談論消費者碳稅(卡尼就任總理后已取消,且他本人和當初碳稅推出公認關系不大),并稱卡尼是杜魯多的翻版。在批評特朗普的同時,他也將聯邦自由黨的經濟管理不善歸咎于該國容易受到美國貿易戰的影響,盡管許多黨內智囊不斷提醒他“必須變招”,因為“杜魯多碳稅”和當時不在政府內甚至一度遠在英國的卡尼關系不大,而特朗普的善變寡信,又讓他和保守黨堅持的對美綏靖策略在選前關鍵時刻始終難以服眾。盡管最后關頭全國保守黨候選人和基層社工爆發出空前的競選沖刺力(筆者所住社區,投票日當天,保守黨社工“掃街”三次,動員尚未投票的居民前往投票站投票)
對此《環球郵報》社評指出,博勵治“咄咄逼人的政治策略一直以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為了贏得一半選民的支持,他總是愿意得罪另一半選民而且他的政治立場通常極具對抗性,這讓他帶領下的保守黨總是在代議制的議席爭奪中表現得宛如狗熊掰棒子,他甚至經常和自己人開掐,嘴里罵罵咧咧,指責對方‘不夠保守’。他喜歡宏大敘事,卻不諳基層行政套路,結果作出許多需要省市推進的政策承諾,卻因動輒給親保守黨的省市長扣帽子而妨礙落實;他喜歡談重商主義,談中產階級保護,卻一再對商界領袖冷言冷語”,“這些都與政策或原則無關。而在于他咄咄逼人的作風,有人認為這是他的優勢,有人則認為這令人不安,甚至令人恐懼。你可能會認為,政治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努力贏得民心,但像他這樣動輒挑起不必要爭端就是另一碼事了”。
此次加拿大聯邦選舉出現了破天荒的3位落選黨領,另兩位落選當晚就循加拿大政壇慣例宣布辭去黨領職務,惟有博勵治在敗選演講中明確表示將謀求繼續擔任黨領(照規則將擇日勸說一位當選的保守黨籍議員辭職,讓博勵治“空降”到該選區參加補選,當選后再正式出任黨領,但這種做法一旦再落敗,保守黨就會在下院少一席,且博勵治本人的政治聲譽也將遭遇重挫),從保守黨內傳出的消息看,目前支持他留任的聲音占據明顯優勢,這種不循慣例的政治操作或將加劇保守黨內分歧,并拖慢該黨選后進行戰略轉移和人事改組的進程。
似乎意識到“風格雙刃劍”的副作用,選后博勵治已表態“將帶領保守黨回歸‘常規政治’”,這是否意味著他本人及保守黨將摒棄或至少緩和當前咄咄逼人、動輒上綱上線的“曲風”,只能走著瞧了。
“特朗普測評”第一站
加拿大此次選舉恰逢特朗普第二任期百日前夕,加上近來美加間圍繞關稅和“51州”問題的一系列齟齬,全球關注者似乎普遍將之視作一次難得的“特朗普測評”,結果表明,善用“反特朗普怒氣值”的政黨和政客普遍在選舉中得利——很顯然,沒有“特朗普因素”,自由黨大概率會在秋天按時舉行的選舉中下臺,卡尼不會成為加拿大聯邦總理、自由黨黨魁,甚至可能根本不會參選聯邦下議員,根本不會從政。
而在全球范圍,“特朗普測評”近期將密集舉行:5月3日,澳大利亞舉行聯邦選舉,和特朗普“八字不合”的左翼工黨也出現民調反超右翼保守黨和自由黨的趨勢;6月3日,韓國因總統被彈劾將提前大選,右翼親美的國民力量黨也將逆勢直面共同民主黨等因彈劾成功士氣大振的左翼挑戰。此次加拿大聯邦選舉的結果,會否成為全球范圍內遏止“特朗普政治沖擊波”成功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尚需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