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一張張的“小票根”正在悄然撬動“大消費”。
來蓉游客順著一張“小票根”看完金牌球賽、明星演唱會后,還能享受酒店、餐飲店的免費接送,甚至被送往各個景點游玩“打卡”,使“一日游”升級為“深度游”。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來自西安的歌迷張琳和閨蜜在成都感受了一場“演唱會+旅游”的特別行程,她們看完陶喆的演唱會后,又憑門票免費游覽了蔚然花海,在龍湖東安天街享受餐飲折扣,還通過酒店預訂了洛帶古鎮的半日游。張琳說:“免費游花海、吃火鍋,這趟值了!”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成都文旅部門此前推出惠民舉措:購買“五一”前后9場大型演出門票的觀眾,可在演出舉辦的前2天至后2天期間,憑演出門票實名免費參觀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青城山—都江堰、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18個景區和博物館,該項舉措惠及游客超7萬人。
從“為一場演唱會、一場賽事,奔赴一座城”到“憑一張票根游全城”,“票根經濟”正通過帶動短時間內的線下集中消費,充分釋放城市空間的活力。
作為“2024年游客滿意度十佳城市”之一的成都,如何整合業態、以內容驅動消費,同時為消費者提供“真金白銀”的實惠,真正實現“寵粉”,讓一張票根結下“一城之緣”?業內人士表示,城市的“票根經濟”還需走向升級之路,讓流量變“留量”、讓過客變常客,一座城市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文旅競爭力。
▲5月3日,游客正在逛錦江邊的文創集市
一張票根價值翻倍:
能抵扣消費,還能免費游景區
何為“票根經濟”?簡單而言,就是消費者拿著賽事、演出等文旅活動的票務憑證,在后續消費場景中作為優惠憑證,享受折扣、積分兌換等福利。
早在今年“票根經濟”爆火之前,成都已經開始了諸多探索。
自去年9月起,龍泉驛區推出“跟著演唱會和賽事來旅行”系列活動,其中推出“一張賽事票,約‘惠’龍泉驛”促銷讓利活動,持賽事門票的市民游客在一個月之內到指定景區、賓館酒店、藝體培訓機構、餐飲企業等場所進行消費,均可享受不同幅度的優惠。
在今年“五一”前,龍泉驛區“跟著演唱會來旅行”活動第二季中,市民游客6月30日之前到東安湖看演唱會,自購票日起至演出結束后一周,憑票可享超多優惠福利,比如享受某酒店門市價的8折折扣,某餐廳、茶咖廳的免費接送,還有園區多家品質餐飲菜品的折扣、杉杉奧萊50元無門檻券、蔚然花海、金龍長城等5大景區免票開放等。
成都在“五一”期間也大力發展“票根經濟”,游客觀看大型演唱會可憑演出門票免費游覽武侯祠博物館、西嶺雪山等18個景區和博物館,惠及游客超7萬人。
▲“五一”期間,杉杉奧萊現場 圖據受訪者
“五一”期間,在聯動效應下,東安湖體育公園西側的“安驛生活·湖畔市集”單日客流突破萬人次,20個文創美食展位日均銷售額較平日翻倍。酒店商圈也迎來了“延時經濟”紅利:演唱會散場后的深夜,成都恒鼎世紀酒店(大運會體育中心店)的大巴仍往返于東安湖與酒店之間。酒店負責人透露,5月3日單日入住率達90%。
3公里外的龍湖東安天街同樣燈火通明。數據顯示,演唱會期間,賣場客流較平時增長超45%,翻臺率達到平時的超150%,輕餐飲品銷量上升25%,客單價上漲10%。“自去年10月開始,基本每場演唱會都有粉絲包場。”商場負責人介紹。
另外,小紅書、微博上涌現大量粉絲自發的演唱會攻略及散場攻略,粉絲包場已成常態,有門店通過明星打卡物料和定制飲品,使夜場銷售額激增150%。
▲5月,成都有多場演唱會
來自龍泉驛區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的數據顯示,約35%的外地觀眾會選擇周邊一日游,偏好美食“打卡”及短途景區游覽。在大型活動帶動下,“票根經濟”持續發力向粉絲經濟拓展。
“票根”背后是流量:
跨場景權益聯動,形成多方面獲益的局面
海南大學國際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謝祥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票根經濟”的火爆,與近年來演唱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演唱會憑借其強大的年輕人流量吸引力,催生了大量持有門票票根的消費群體。
作為中國音樂產業“第三城”,成都2023年音樂產值達568.53億元,連續四年突破500億元大關。來自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市開展各類演出超2萬場,同比增長67.1%,觀眾達1000萬,同比增長52.53%。
謝祥項認為,作為一種創新消費模式,“票根經濟”打破了傳統消費的孤島效應,商家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將票根作為“吸流、引流、留流”的重要工具,通過“三優”策略——優待、優惠、優先及會員資格授予等方式,將流動客源轉化為穩定消費力。
▲“五一”假期,市民游客在春熙路拍照“打卡”
除了東安湖體育公園,成都鳳凰山場館也在用“小票根”串起更多的消費場景。比如,在5月18日-5月30日期間,鳳凰山場館整合資源,策劃將演唱會門票作為成都極地海洋公園福利門票的兌換券,在演唱會結束后,消費者可以憑演唱會門票或訂單記錄,帶上身份證就可以購買粉絲專享福利票。
鳳凰山場館相關運營負責人告訴記者,“票根經濟”的核心邏輯是跨場景權益聯動,目前這種模式已在成都市、四川省,以及全國范圍內廣泛運用,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正面效應,形成“消費者獲得優惠,商家精準獲客、文旅資源整合”等多贏局面。
▲中超聯賽比賽日,鳳凰山體育公園旁的餐廳坐滿了身著紅衣的球迷
對于如何真正讓游客和消費者滿意,“下次還來”?上述相關負責人表述,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消費閉環上掃清阻礙,比如核銷環節、便捷程度等方面,都要優化體驗。另外在合作伙伴的篩選上,也需要高標準、高要求,為消費者爭取實實在在的福利。
謝祥項進一步提到,想要“票根經濟”能夠長期運作,需要有效地整合文旅資源,注重建立穩定、通暢的合作交流機制,為促進市場發展和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據悉,龍泉驛區已經成立了文體旅產業聯盟,聯盟會員單位達2865家,包含酒店、民宿、餐飲、大型商超、景區、銀行等業態,在開展“票根經濟”活動時,多部門(文旅、商務)、多產業聯動,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的資源整合作用,發動市場主體主動打折促消讓利給消費者。
龍泉驛區文旅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該區相關部門在“票根經濟”方面并無太多直接補貼,而是通過市場化運作確保可持續性。
如何讓“票根經濟”走得更遠?
專家: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協同
不得不提的是,爆火的“票根經濟”背后,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業態整合困難、文旅內容驅動方面乏力,“一錘子買賣”的短視思維,地方文旅和商家陷入單一打折思維等等。
面對以上問題,謝祥項特別提到,城市的“票根經濟”還需走向升級之路。他表示,首先,至少要看見“票根經濟”的兩種屬性。
消費屬性方面,票根正在成為文旅全產業鏈(餐飲、住宿、游覽、演藝、購物等)的“硬通貨”,“見票根如見現金”的營銷模式,體現了行業對流量變現的高度敏銳性。
文化屬性方面,票根承載著與地方文化IP、建筑風格、風土人情結合的潛力,可類比煙盒、火柴盒等傳統收藏,所以要注意票根帶來的文化符號價值和社交傳播功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延伸出歌友會等二次社交場景。
▲“五一”期間,陶喆演唱會在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上演 圖據網絡
謝祥項建議,“在設計端,地方的門票設計可以前置化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打造兼具實用性與收藏價值的‘文化票根’。”
他還表示,建立系統化、可持續的運營機制決定了“票根經濟”可以走多遠,為了避免“一錘子買賣”,商家和地方文旅可以再對消費鏈條進行延長,如通過家庭畫像延伸、跨業態聯動設置“持票根親友同享優惠”等。
在鏈接公共資源與服務方面,謝祥項建議,地方文旅可以開放政府部門停車場、公共食堂等稀缺資源。此外,還可以賦予代表性票根持有者“榮譽市民”待遇,形成“超市民體驗”的差異化吸引力。
讓流量變“留量”、讓過客變常客,一座城市在未來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文旅競爭力。
謝祥項強調,“票根經濟”需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協同:政府提供政策與公共資源支持,企業創新運營模式,消費者參與文化共創。而唯有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文化認同,方能實現“從一場演唱會到一座城市深度游”的產業升級。
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