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重量級的消費品,涉及生命安全,流量思維毫無用處,而且遲早會反噬企業形象。
文 / 劉葳漪
一句“萬萬沒有想到”,小米要表達什么價值觀?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小米價值觀大賽后面向所有員工發表了最新演講,內容涉及此前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事故,以及自研手機SoC芯片玄戒O1。5月16日,這段公司內部的發言視頻流傳到網絡。
雷老板稱,回想四年前,小米決定造車的時候,他就一直特別擔心安全問題,所以小米對于汽車的質量和安全無比地重視。經過汽車團隊這么多同事們三四年的努力,SU7在上市的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覺得質量一直是小米引以為傲的東西,產品在參與的所有的權威機構的評測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萬萬沒有想到這場交通事故,讓自己意識到,公眾對小米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
距離3月29日小米SU7在銅陵高速公路上發生的嚴重交通事故不到兩個月,司乘三人身亡,之后行業掀起對小米汽車以及智能輔助駕駛安全性的全面批評和討論。
雷軍的演講內容完全沒有講解造成3人死亡交通事故的詳細內容,更沒有對網友產生的車輛相關問題的質疑做任何回應。一個“萬萬沒有想到”,這表達是委屈?是驚詫?是不解?還是公眾對于小米有安全要求的情緒呢?
雷老板原話中提及的“直面問題,直面自己,有錯就改,持續改進”的描述,是不是默認了車輛存在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這樣的表述背后的語言邏輯是什么?
“公眾對小米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這又是一句涼薄的片兒湯話。筆者不知道小米原本的想象是什么?公眾和公司之間的期待值差距在哪里?3月29日小米SU7的重大事故界定還未結束,圍繞其SU7 Ultra版本特殊碳纖維引擎蓋的爭議又成為關注熱點,不做夸大和虛假宣傳,不需要更多想象吧?
作為一名消費者,筆者這次很難共情雷老板,只感覺荒謬。汽車行業今天的扭曲和浮躁,這些唯流量馬首是瞻的高管們難逃其咎:如果不是某些領導動不動就喊“遙遙領先”,如果不是流量大佬們親自下場親自造勢,公眾是不會盲目追捧所謂智駕的新技術的。
動不動就說人家BBA過氣,試問,奔馳、奧迪和寶馬的高管們,有沒有人車不分的個人秀?有沒有將個人和公司捆綁,個人和品牌捆綁,把自己的健身照、早餐照這些生活動態公布于眾賺取流量?甚至將自己的品牌樹立為“宗教品牌”,說不得碰不得,動輒大批水軍一哄而上,動輒將批評者封號禁言?
在演講中,雷軍提及“社會和公眾要求我們去承擔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筆者深深質疑,到底是什么時候哪家機構界定的這家企業是“行業領導者”?客觀事實依據是什么?
財經領域的專業媒體都知道,確實有一份全世界都認同的“全球最具商業道德企業榜單”,由Ethisphere道德商數(Ethics Quotient)進行評估。這是一份涵蓋240個不同證明點的問卷,包括:道德文化;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實踐;道德和合規計劃;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支持強大價值鏈的舉措。每年的評選,要求企業提供240多項論證點,以展現其在道德與合規、治理、文化、環境、社會影響以及支持強價值鏈方面的實踐。
2023年,有19個國家和地區、46個行業的135家公司和組織入選;2024年,有20個國家和地區、44個行業的136家公司和組織入選;2025年,有19個國家和地區、44個行業的136家公司和組織入選。這份榜單中確實有不少汽車企業,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中國汽車企業。
流量思維做IT合適,做汽車真的不合適
不管“流量”這兩個字多么風生水起,筆者依然堅信:汽車企業從來不是可以靠“粉絲”和“性價比”快速征服市場的,只要你決定生產汽車,你就必須對每一顆螺絲釘的安全負責,你就必須遵從制造業的流程和驗證傳統。
開發的可行性評估,工程驗證測試,設計驗證測試,耐久,三高標定,密封性實驗,NVH實驗,產品性能一致性的評估,碰撞測試,電磁兼容測試……汽車交到消費者手上之前的兩百多項基礎測試,嚴謹也乏味,任何一家踏實且傳統的車企都清楚,一個完整的研發立項到數據交付,周期至少是5年。
舉個例子,全球著名的醫藥巨頭們,至今秉持著新藥成本“10-15”的核心價值觀,即:開發一種新藥的平均成本是10億至15億美元,從發現到上市的平均周期是10到15年,經歷化合物篩選、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I-III期)、審批上市及上市后監測這些流程,尤其是臨床試驗階段耗時最長(占總周期60%以上),涉及患者招募、數據收集與安全性驗證。這十幾年沒有捷徑,沒有彎道超車。
汽車也一樣。是常識,更是底線。
作為快速消費品的IT產品,有粉絲全程參與基礎研發,參與產品成長,與公司互動,流量思維可行可持續。手機、耳機、電腦、音箱,即使出問題很難出人命。但是汽車不一樣,就算是忠實粉絲也不能參與制造和測試,動輒數十萬的高價產品,一旦出事,嚴重后果遠超快銷品。汽車一旦出事,就人命關天,就損失慘重,是事故不是事件。
流量思維的危險在于,公司的高管成為公司大IP,將個人與公司進行綁定,那么網友獲取信息的渠道時總是會聯想到這個人。在重大信息披露時,即使公司賬號發聲了,網民也不買賬,依然期待大IP發布消息。如果是報喜還好,一旦突發危機,個人說什么都會遭遇無數負面解讀,網紅高管的每個用詞、每個表情都會成為呈堂證據,深陷網絡漩渦。
而且,一旦這個作為網紅的高管出現個體丑聞,勢必會連累公司連累股價,影響企業公信力,給企業聲譽造成重大隱患。
你看不到飛機制造商的高管玩流量,你看不到醫藥行業的高管玩流量,在“遙遙領先”之前,傳統車企也沒有一個高管“不務正業”——汽車是重量級的消費品,涉及生命安全,流量思維毫無用處,而且遲早會反噬企業形象?!景鏅嗦暶鳌勘疚南灯嚾藗髅皆瓌摳寮?,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