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文章作者有可能抄襲,因而查重工具是有用且必要的,同樣,既然AI(人工智能)聲稱能代勞寫作,作者有可能讓AI代勞,因而檢測文章內容AI生成率的工具也是有用且必要的。然而《荷塘月色》被檢測工具判定高達62.88%的AI生成率,《滕王閣序》竟被檢測出100%的AI生成率,卻讓人大跌眼鏡。即使朱自清和王勃不會“氣得從墳墓里爬出來”,也會找第五殿閻羅王包公大人伸冤。因為《荷塘月色》《滕王閣序》顯然不可能由AI生成。
這些不怎么靠譜的AI生成率檢測工具,正讓莘莘學子們頭痛不已。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已規定,對畢業論文要進行AI生成內容檢測。不少學生吐槽,明明是自己原創的畢業論文,卻被檢測工具告知有較高的AI生成率,不得不進行違心修改以“曲線自救”。常需多番修改,多次測試,乃至“腰包被掏空”。因為網上檢測工具是有償使用的。這無疑讓本來囊中羞澀的學子們,加大了“畢業成本”。問題出在哪里?檢測工具的不成熟乃至AI(AI生成率檢測工具也是AI)的局限性。
據資料,AI生成內容檢測工具的工作原理,乃是基于對文本特征的統計分析、模型對比或模式識別。系統通過“學習”大量既有的文本內容,提取諸如流暢度、用詞習慣、標點與句式等特征,計算文本的詞頻與分布、熵值等指標,結合邏輯連貫性、事實性錯誤等狀況,判斷內容是否由AI生成。這種檢測模式必然難以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寫作場景、語義內涵,更難體驗作者的情感情緒。難免誤傷那些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十分完美”的經典作品,自然也會誤傷嘔心瀝血、精心研磨、中規中矩的畢業論文。那么,學業考核評價的公平公正、嚴肅嚴謹便也難以保障。
因此,學校不能依賴目前尚不成熟的AI率檢測工具。同時,頂層監管服務部門不妨組織專門力量,研討推出統一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高質量AI率檢測工具,在內部網站上讓學生們免費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