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便捷,以為生活正朝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大步邁進。然而,江蘇揚州一位八旬盲人的遭遇,卻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我們的認知之上,敲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號:當科技遇上特殊群體,究竟是助力還是阻礙?當冰冷的規則碰上人性的溫度,又該何去何從?這起看似個例的事件,實則撕開了社會在科技應用與人文關懷之間失衡的傷疤,引得眾人紛紛側目,一場關于科技倫理與社會公平的大討論,就此拉開帷幕。
2025 年 5 月 4 日,本該是個平常的日子,80 歲的管先生在家人陪同下,滿心期待地走進江都區的一家運營商營業廳。他的訴求再簡單不過 —— 辦一張手機卡,只為能更方便地與家人聯系,在這信息時代,跟上生活的小步伐。但誰能想到,一場荒誕的 “刁難” 正等著他。
工作人員按流程要求管先生進行刷臉驗證,這對常人而言輕而易舉的操作,對管先生卻是天方夜譚。他出生僅八個月就因眼部異常,落下終身殘疾,眼球缺失的他,雙眼從未見過光明,更無法完成睜眼、眼球轉動這樣的動作。殘疾證上 “視力殘疾人” 的字樣醒目而刺眼,可工作人員卻不為所動,堅持以無法完成刷臉驗證為由,拒絕為管先生辦理業務。
管先生和女婿滿心不解,自己帶著有效身份證件,工作人員也能肉眼確認 “人證相符”,為何非要依賴那冰冷的軟件識別?無奈之下,管先生只能借用女婿的名義辦卡,可本該屬于自己的通訊權利,卻只能以這種 “借名” 的方式實現,實在令人唏噓。
事件曝光后,引發媒體關注。5 月 12 日,記者試圖探尋真相,撥打涉事營業廳電話,卻如石沉大海,毫無回應。轉而聯系運營商分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人臉識別是必要流程,目的是防止他人冒用證件辦卡。但當被問及像管先生這樣的特殊用戶有無其他驗證方式時,對方竟表示不清楚,如此回復,盡顯冷漠與失職。
更令人驚訝的是,記者走訪發現,同一品牌在附近的另一家營業廳,對待殘疾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在這里,持有效身份證件和殘疾證,只需拍照留檔,無需人臉識別即可辦理業務。同一家公司,兩個網點,兩種標準,服務標準的混亂與隨意性,暴露無遺。這不僅是對特殊群體權益的漠視,更是企業管理的重大漏洞。
5 月 13 日,人民日報罕見以 “太過分” 為題,發表評論文章,直指運營商要求盲人刷臉驗證的行為違規。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人臉信息屬于敏感生物信息,受法律特殊保護,商家不得隨意采集。我國網信辦和公安部也明確規定,“不得將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唯一驗證方式”,應提供其他合理、便捷途徑。人民日報的發聲,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事件背后隱藏的法律問題,也為特殊群體的權益吶喊助威,贏得網友們的廣泛支持與點贊。
隨著事件發酵,網友們紛紛現身說法,分享自己或身邊人遭遇的 “刷臉難題”。有在移動上班的網友稱,聾啞人補卡時,被要求按提示錄六秒視頻讀文字;還有網友提到,移動營業廳把通話記錄作為唯一驗證方式,實名登記的卡也不好使;更有甚者,一位盲人爺爺去銀行驗證養老金,工作人員竟強行掰開老人眼皮刷臉。這些令人咋舌的事件,一樁樁、一件件,揭示了特殊群體在數字化浪潮中面臨的重重困境,也讓我們看到,管先生的遭遇絕非個例,而是眾多特殊群體生活困境的縮影。
如今,輿論仍在持續發酵,管先生的問題雖暫時以 “借卡” 方式解決,但背后暴露的問題亟待重視。在追求科技進步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讓特殊群體被遺忘在角落。企業在制定規則、應用技術時,應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機械冷漠;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監管,確保法律規定落實到位,為特殊群體撐起權益保護傘。
科技是為人服務的,不能成為特殊群體享受服務的阻礙。當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時,別忘了回頭看看那些因身體原因難以跟上步伐的人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解決方案,讓科技的溫暖惠及每一個人。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