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南和福建的兩起孩子失蹤事件,讓很多家長心里發緊。一樣的年紀,一樣的爬山走失,一樣牽動著成千上萬人的心,卻一樣在茫茫山林里沒了蹤影。咱老百姓總說“無巧不成書”,可這巧合背后,藏著的全是揪心的問號。
先說說云南的尹瀟楠。1月19號下午,這姑娘跟著家人去爬山,誰能想到,就離開父母視線十分鐘的功夫,再找就沒影了。海拔3000米的深山里,上千人搜了四個月(118天),別說人了,連件衣裳都沒找著。家里人天天在山腳下等,頭發都急白了,網友們也跟著揪心,每天刷手機都盼著有奇跡。
可奇跡沒等來,福建又出了事。鄒煜樽跟著爸媽和兩個堂兄去爬山,家長心大讓孩子自己下山,轉眼就沒了人影。十幾天(14天)過去了,警犬搜了,無人機飛了,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上了,還是啥線索沒有。倆孩子都是八歲,都是下午兩點多走失,都是在未開發的山區,這巧合讓人后背發涼。
要說現在的家長,哪個不寶貝孩子?可為啥悲劇還在重演?專家說,七八歲的孩子好奇心重,又沒危險意識,就像小探險家,哪兒都想鉆。可家長呢,要么玩手機分心,要么覺得“就一會兒沒事”,等反應過來,孩子早沒影了。云南那個姑娘,家長就轉身拿個東西的功夫,孩子就找不著了;福建這男孩,家長敢讓仨孩子單獨下山,心真是太大了。
網友們議論紛紛,說啥的都有。有人直戳要害:“未開發的山就不該帶孩子去,手機比孩子還親,能不出事嗎?”還有人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帶娃爬山半步不敢離,生怕一不留神掉溝里,家長心咋這么大呢?”更多人提出質疑:“科技這么發達,咋就一點痕跡都找不著?會不會有別的隱情?”
就在5月16日,有人分析稱,倆孩子的名字都帶“木”,與“山”有關系,倆孩子的丟失,應該是“隱歸山林”了。
不過,這種分析似乎帶有迷信色彩!
最讓人心里堵的,是評論里那些“前車之鑒”。有網友說:“五年前海螺溝也丟了個八歲男孩,到現在都沒消息,咋就不長記性呢?”還有人提到人販子:“專挑爬山的家庭下手,家長光顧著看風景,孩子就被盯上了。”不過更多人還是呼吁加強安全教育:“別說孩子了,好多大人都不知道深山迷路該咋自救,平時得多教啊。”
看著這些評論,真是又氣又急。氣的是家長糊涂,急的是孩子遭罪。咱都知道“三歲不離手,六歲不離眼”,可現實里,多少家長低頭看手機,抬頭找孩子?未開發的山區連信號都沒有,出了事根本來不及反應。再說了,孩子體力有限,一旦走遠,就算喊破嗓子都沒人聽見。
這事也給所有家長提個醒:帶娃出去玩,第一重要的不是風景,是安全。沒開發的地方再美,也別拿孩子冒險;就算去成熟景區,也得時刻盯著,別以為有其他孩子陪著就萬無一失。平時多給孩子講野外生存知識,教他們認準路標、原地等待,真比啥都強。
現在倆孩子還沒消息,我們除了祈禱奇跡,更該反思:為啥相似的悲劇一再發生?是家長僥幸心理太重,還是安全教育太缺位?希望這兩起事件能給所有人敲響警鐘,別等悲劇發生了,才知道“看緊孩子”四個字有多重要。畢竟這世上最痛心的事,莫過于“我本可以”。愿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長的視線里,平平安安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