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浪漫而溫柔的月神
中秋節,這個祭拜月亮的節日,展現了中華民族浪漫與詩意的特質。柔和且充滿詩意的月光,激發了無數詩人的創作靈感。與此同時,關于月亮女神的美麗而哀愁的傳說,也代代相傳。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僅次于春節,具有極高的重要性。與春節相比,中秋節的習俗更顯雅致與浪漫,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詩性情懷。
根據民間傳統,中秋之夜,當月圓之時,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祭月、拜月、賞月的儀式,而文人墨客則會吟誦與月亮相關的詩句。
在民間信仰中,月神嫦娥廣為人知,而她奔向月宮的傳說,更是家喻戶曉。
在堯帝統治的時代,傳說中天空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熾熱的光芒無情地炙烤著大地,導致氣候酷熱難耐。百姓們飽受煎熬,體弱者不幸喪生于這股熱浪之中,即便幸存者也命懸一線。水源干涸,莊稼枯萎,荒蕪的土地綿延千里,民眾生活困苦。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一些兇猛的野獸因酷熱而四處游蕩,對人類造成了威脅。為此,天帝派遣了天上的神射手后羿降臨人間,以期平息這場災難。
后羿攜其妻嫦娥降臨凡間。他以南山之楠木制弓,北山猛虎之筋為弦,東山猛禽之羽為箭翎,西山精銅為箭鏃。歷經九九八十一天,后羿請來巧匠,共同打造了一張能夠射日的神弓和九支神箭。
然而,天上的太陽們肆無忌憚,倚仗著自己是天帝之子的身份,對后羿的警告置若罔聞,繼續在天空中釋放著熾熱的火焰。為了拯救百姓,后羿不顧可能永遠無法返回天上的風險,毅然決然地決定射落太陽。
后羿攜弓帶箭,攀上巍峨的山巔,抵達離太陽最近的地點,忍受著熾熱的火光,拉弓搭箭。只聽得“嘣”聲連響九次,九支銳利的箭矢射向蒼穹,翹首期盼的百姓們目睹天空逐漸變得昏暗,那耀眼奪目的太陽一個接一個地消失,天空重新呈現出往日的清澈蔚藍。
大地終于得以喘息,萬物復蘇,恢復了生機。百姓們紛紛從藏身之處走出,開始修復被十個太陽破壞的家園。人們一致贊頌后羿的恩德。但后羿卻無法感到絲毫的喜悅,因為天帝因后羿射殺了其九個兒子而震怒,禁止后羿返回天界。于是,后羿與嫦娥只得留在人間。
道教視月亮為陰之精華,將其與太陽、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稱為“十一曜”。月神被尊稱為“十一太曜星君”,亦稱“太陰星君”,封號為“月府素曜太陰皇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民間通常以“太陰星君”稱之。在民間信仰中,月神常被視為嫦娥,人們親切地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古代帝王遵循春秋二祭的禮制:春季祭祀太陽,秋季則祭祀月亮。祭月的特定日期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達到一年中最圓滿的狀態。
在民間流傳著中秋賞月的傳統習俗。這一傳統始于魏晉時期。發展至唐代,中秋賞月的風尚更是蔚為壯觀。可以想象,在一個充滿詩意的朝代,月亮那圣潔的光芒是如何讓一個詩才輩出的民族為之傾倒。到了宋代,中秋賞月的習俗更是風靡一時,在中華民族兩個文化鼎盛的時期,展現了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與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