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跟美政府一樣,傲視一切唯我獨尊,近年來卻頻頻關注中國解放軍。一名叫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哈佛教授還鄭重其事地向五角大樓發出警示:
中國解放軍經過30年的隱忍發展,如今已經從過去的落后軍隊轉變為足以抗衡美軍的現代化軍事力量了。并且,對方很可能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準備和美軍較量一下。
此言一出,有不少網友會納悶:他說的30年是怎么算的?另外,他所說的“較量”會真的發生嗎?
差距促動進步
艾利森所說的“30年”實際上是從海灣戰爭后開始算起的,因為正是這次戰爭,才讓解放軍充分意識到了和美軍的差距,從而開始下定決心、攢足力氣大搞現代化建設的。
毋庸諱言,在此之前的解放軍還一直停留在傳統陳舊的發展模式和理念當中。
如,只知道一味追求軍艦、飛機、坦克的性能提升和制造數量;或者只知道單純的購買尖端武器裝備,然后拆卸研究制造。但是對何謂信息化作戰、電子戰系統等,幾乎一無所知。
其實這也不能怪中國,因為當時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都是如此發展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的。
然而,在1991年間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戰爭概念,一下子打醒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
其中最大的震撼就是,美軍軍事技術的革新以及其帶來的作戰理念的變化。
比如,美軍不僅在戰爭中使用了精確制導武器、隱形戰機、衛星偵察等先進武器裝備,還配合以電子戰、信息戰、心理戰等全新作戰理念的應用。
當時這種系統化的現代作戰方式一經出現,便徹底顛覆了其他國家對傳統的地面戰爭模式的認知。
此外,美軍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取得全盤勝利的戰爭結果,也極大的沖擊了各國對軍事現代化的認識。
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如果一個國家始終處于軍事技術和戰術上落后的狀態,那么即使他擁有龐大軍隊和豐富作戰經驗也無濟于事。
簡單一句話,兩軍如果存在技術代際差,一方人數和裝備規模再龐大也只能被動挨打。
既然認識到了差距,解放軍則必須要奮起直追。哪怕當時中國經濟剛剛起步、軍費有限,技術基礎也比較薄弱、得從零開始,解放軍也憋足了一口氣,拼命埋頭學習低調發展。
這才有了三十多年后,具有完備的現代化軍事實力的解放軍。尤其是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無論是規模和裝備方面,還是精確制導和信息化作戰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可以和美軍掰一掰手腕的水平。
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對美軍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事實佐證的。比如,1996年的臺海危機中,美國曾派出兩艘航母到附近耀武揚威,當時我國甚至沒有一點反制的辦法。
但是,隨著2010年前后,殲10的研發成功、052C型驅逐艦的建成、遼寧艦的服役、北斗導航的應用;
以及2020年前后山東艦的下水、055萬噸大驅的登場、殲20的出現、東風41洲際導彈的試射,美海軍便再也不敢輕易到我國的近海附近亮相了。
時至今日,解放軍已經從30年前以陸軍為主、海空軍裝備落后的傳統作戰部隊,蛻變成了一個具備海陸空天一體化作戰能力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至此,艾利森還提出了一個“修昔底斯陷阱”的說法。意思是,當一個崛起國威脅到守成國時,兩者便很容易陷入戰爭沖突之中。
中國顯然就是他所說的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而美國毫無疑問就是想要繼續維持舊秩序的霸主國。而兩國在臺海和南海上,也存在著足以擦槍走火的矛盾。
美國在經濟政治上,肯定要捍衛他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在軍事上,自二戰后他就致力于將中國的軍事影響力封鎖在第一島鏈內。
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必然將在亞太地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軍事實力的增長,也會使中國不再畏懼于美軍的島鏈封鎖,且隨時有能力在臺海和南海問題上一顯身手。
所以,艾利森預言的“較量”實屬大概率事件,解放軍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恰當的、能一擊制勝的時機。
而艾利森的警告是在提醒美軍,不能誤判解放軍的實力;同時也是在提醒美國,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的崛起。
以中美兩國的體量,若能和平相處便是兩國之福、世界之幸;可一旦開戰,則必然是兩國之禍、世界遭殃。
因此,是承認彼此的成就發展、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局面,還是非得走進修昔底斯的陷阱、彼此大打出手?
解放軍時刻準備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