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小勤作主旨報告。主辦方供圖
“在高校里做科研,是在拓荒;而在高校里做科普,是在運營。我們傳播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故事,就會影響發現什么樣的科學問題。科技傳播植根的是民族的價值觀、青年的世界觀、未來的創新觀。”5月17日舉辦的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小勤在作主旨報告時如此闡釋科學傳播的意義和價值。
他在報告中舉例說到,傳播的是錢學森航空救國、科技報國的故事,培養出來的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大地的新時代和新青年;傳播的是黃旭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堅守,培養出來的就是胸懷國之大者的科技工作者;傳播的是王振義提出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培養出來的就是關愛人民生命健康的醫學守護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明確提出,科普工作應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曾小勤表示,這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科技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做科普不能只為發展,更要為啟發,要用人民聽得懂的語言,講人民關心的問題。“科學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俯身傾聽。”而前沿是創新的源頭,科技傳播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真正的科技傳播不應停留于知識搬運,還要做科學思維的播種機。面向經濟主戰場,科普要成為產學研融合的催化劑,讓更多人看到科技創造價值的實際路徑。國家重大需求則是戰略眼光,科技傳播要強化國家意識,戰略意識。生命健康則是人本情懷,科技傳播的終極落點是人的復興。
曾小勤提出,在科普方面的系統探索與制度建設方面,可以做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融合頂尖科學家之力,讓科學家主動出圈;二是融合院系育人之力,協同培養科技傳播人才;三是融合城市共建之力,大學與城市共育科普生態。
在報告中,曾小勤也透露,2027年上海交通大學將代表上海市承辦第十九屆國際科技傳播學會年會,并計劃于當年發布人類科技傳播發展的報告,提出科技傳播的中國倡議。
“我們常說未來是AI的時代,更應該說未來是AI加人文融合的時代。”曾小勤說,“我相信科技傳播不是在配合科研,而是在陳述科研,不是附庸于教育,而是利好未來教育的方式,讓我們各方攜手共建共享,以融合之力共創科技傳播的未來思維,通過科技傳播來照亮科學夢想,孕育一個民族的創新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