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行動起來應對數字化帶來的倫理、網絡安全和公平挑戰,我們就無法在數字化的道路上前行。”古巴高等教育部副部長雷伊納爾多·委拉斯凱茲·薩爾迪瓦爾說。
面對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面臨哪些核心挑戰?當前有哪些守護數字教育安全的創新實踐?5月15日下午,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挑戰、共識與行動”平行會議舉行,來自數字教育、AI安全與倫理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觀點。
共識: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高質量人才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這將重新定義工作和教育的形態。”圖靈獎獲得者、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表示,培養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高質量人才至關重要。
未來,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圍繞備受關注的話題,海內外學者各抒己見。
“從使用AI到駕馭AI,要讓人機協同能力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武漢網絡安全大學(籌)教授何炎祥認為,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有人機協同能力。
“我們的科研管理機制要跟上科技發展的活躍步伐。”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林德物理學榮譽教授巴里·巴里什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育進入發展新階段,而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為全球數字教育參與者架起了一座促進文明對話的橋梁。
挑戰:直面智能技術帶來的多重風險
教育數字化是機遇,也是挑戰。會上,多位專家學者提到,我們既要擁抱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無限可能,也必須直面人工智能技術衍生出的多重風險。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呼吁,應注意防范四大風險:人文關懷與價值引領缺位的倫理風險、人工智能侵占人類智能的主體風險、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失范的技術風險和人工智能沖擊教育生態的治理風險。
“我們必須正視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過程中的安全倫理問題。這不僅可能影響教育的公平性,還會對學生的個人隱私、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校長戴青云說。
“我們要警惕高校教師能力與時代脫節的問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副校長李榮譽指出,要注意培養高校教師的數字思維和技能,提升教師應對AI安全與倫理問題的能力。
對此,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任賢良提出3點建議:一是強化教育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二是探索因地制宜、可持續的能力建設;三是推動構建國際治理多邊合作機制,攜手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
行動:打造數據安全與倫理公平之盾
“行動”是與會嘉賓提及和探討的高頻詞之一。現場,多位專家暢談在教育教學中應對數字教育安全與倫理挑戰的實踐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原校長方濱興詳細講述了人工智能時代探索素質教育的“方班研討廳”教學方法。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蔣興鵬展示了由該校畢業生團隊自主研發的“玄云”數據安全平臺,并提出要打造校園的“數據安全之盾”與“倫理公平之盾”。
面對AI教育應用中的數據隱私等問題,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產業聯盟秘書長劉悅恒表示:“唯有深度產教融合,才能實現技術攻堅、標準構建與人才儲備的協同突破。”
共識正凝聚,行動在展開。會上,人機交互與信息安全中心揭牌成立,《安全人工智能賦能產教融合創新聯合行動計劃》等重要成果發布。
“面對挑戰,我們希望與世界攜手共進。”武漢市市長盛閱春表示,中外應以安全為舟、倫理為槳,共同駛向“有溫度的智慧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8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任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