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遠,賽龍舟也叫劃龍船。又到端午龍船時,一段幸福的記憶叩響了我在鎮遠看龍船的美好時光,領略過一座古城歷久彌新的山水人文之美,共赴了一場浸潤心靈的精神之約。在鎮遠古城,“這里的人們早已懂得,當文化融入生活,當傳統接上時代的地氣,振興便不再是夢想。”“劃龍舟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我們鎮遠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載著我們的回憶和情感。”西門社區龍舟隊隊員吳厚貴的話很有自信,這已經是他30次參加龍舟比賽了,在他看來,每一次劃槳都仿佛是在與這條河流對話,與身邊的隊友交流,共同追尋著屬于他們的榮耀與夢想。
初夏的鎮遠古城早已溢滿了自信和熱情,向全國各地發出了“龍騰?陽·舟連世界”的誠摯邀請。連日來,鎮遠古城的?陽河上,鑼鼓聲聲,吞波吐浪。一陣陣激昂的鼓聲劃破上空,回蕩在這座千年古城,2025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第四十一屆賽龍舟文化節暨首屆“村舟”公開賽的戰幕將于5月31日至6月2日拉開,各支龍舟隊伍正緊鑼密鼓地展開賽前備戰。鼓聲催征,情滿?陽。“?陽(那個)河水彎又彎(嘛),五月(那個)端陽劃龍船;人山(那個)人海河邊站(嘛),鑼鼓(那個)聲聲鬧得歡。”由陶鐘麟老師作詞作曲、貴州省歌舞團錄制的《看龍船》,用激蕩人心的旋律和歡快強烈的節奏連接起人們的心靈。這正是鎮遠縣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文旅體深度融合的新答卷中飄揚出最悅耳的幸福和聲。在音樂中,我感受到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真實和深刻。于是,我向往鎮遠看龍船的念想,不知不覺融入了“花團錦簇映?江,古巷千年染粽香;······莫道蓬萊仙境遠,鎮遠端陽勝蘇杭。”的賽龍舟之詩情畫意里。
那年端午節,我行走在鎮遠古城的?陽河畔木棧道上,在預演現場,參賽的龍舟密密麻麻集結在?陽河上等候調令,河岸彩旗飄揚,翠柳搖曳,河面上鼓聲震天,槳聲激蕩,水花四濺,楊柳灣的古城墻上前來觀看的鄉親們擠得水泄不通,顧不上毛毛細雨,歡呼聲和加油聲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幅別樣精彩的“龍舟NBA”畫卷生動躍然于眼前。
鎮遠因山而名,因水而美,更因崇尚龍的文化而別具底蘊。鎮遠素有“龍舟之鄉”的美譽。據明代嘉靖修《貴州通志》卷三《風俗》篇載:“鎮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尾,集眾搬演劇戲,以粽葉裹米為粽,棄水中,拽船爭先得渡者,是歲做事俱利。”乾隆《鎮遠府志》風土篇云:“劃龍船,以木雕龍頭、龍尾系于船之前后,放乎中流,多則十余支,少亦八、九支……舟上龍有五色,在前者勝。苗人男吹笙,女旋繞而跳,其音鏗然,觀者如云。”由此可見,明清時期鎮遠的龍舟活動很有規模,獨具韻味。鎮遠的賽龍舟文化特色傳統內容豐富多彩。鎮遠龍舟賽的船只造型獨特,都是用圓木雕制的船頭和船尾,而且色彩各異,體現當地的民間藝術風格。
鎮遠賽龍舟不僅有水上競賽更有豐富多彩的陸上游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鎮遠古城龍舟賽已舉辦41屆。目前,讓充滿鄉土氣息的“賽龍舟”變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正能量的文化盛宴,讓“團結互助、包容互鑒”的傳統在“賽龍舟”活動中得到弘揚,在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交融。“1943年,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為團結民眾,振奮愛國主義精神,鎮遠軍政界在端陽節出面組織龍舟競賽活動紀念屈原。此舉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戰士氣,留下歷史浩然篇章。陸上大型祭禮和游藝展演、開幕式水上故事花船游弋展示、龍舟競賽奪錦與水上搶鴨趣事這三大板塊構成了鎮遠賽龍舟格局”。從陶鐘麟老師的訪談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鎮遠賽龍舟”這一課題有深厚熱愛和學術造詣。
1986年參加第二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后,鎮遠龍舟老教練田紹武便與龍舟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時間長達28年。在他的記憶中,其間由于條件艱苦,幾代運動員飽嘗辛酸,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回想起來,不僅流汗、流淚,還有部分隊員流了血。在貴州龍舟項目上,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一步是鎮遠龍舟隊。那些年,代表省隊參加全國龍舟賽的縣隊不少,然而第一次獲得名次的是鎮遠隊,奪得全國金獎的是鎮遠隊……。鎮遠隊已載入貴州和中國龍舟史冊。這是鎮遠龍舟運動“團結拼搏、跨越趕超、奮勇爭先”的精神所在。
“鎮遠賽龍舟”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賽龍舟(劃龍船)是鎮遠一項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會到古城的?陽河里賽龍舟。端午節一大早,我來到河邊觀看賽龍舟,盡管當時是早上八點鐘,鎮遠古城人山人海,熱鬧空前。比賽還沒開始,?陽河兩岸萬人空巷,歡聲雷動,吆喝震天。河面上掛起的三角彩旗和兩岸撐著各式各樣花傘被連成了一個整體與青磚黛瓦的徽派古建筑群一起映入了如鏡的河面,又連著一條條五彩繽紛的木質龍舟,踏著《鎮遠不遠》的音樂旋律和時代鼓點,整個場面始終蕩漾著“嗨起來!嗨起來!……”的熱鬧氛圍。這充分印證了描繪古時龍舟盛況的竹枝詞:“鳴鑼急響在船頭,劃槳爭行較優劣。獨有游人聽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樓。”龍舟巡游,劈波斬浪,百舸爭流,哨子一吹,一條條龍舟如同離弦之箭,在碧波水面上劃出優美的弧線,演繹著水上的“速度與激情”。“爬龍船嘍,喂喂,爬得贏的吃粽粑,爬不贏的吃黃瓜……”一句句生動的民間調皮逗樂奔騰于波光粼粼的?陽河水,回蕩在古城的詩意遠方。從鄉親們自信和喜悅的表情中,彰顯了地域文化的理性回歸,也感覺體內的“龍舟NBA”已覺醒。
鎮遠賽龍舟除了水上競技和傳統表演之外,更讓我著迷的是龍舟戲。對于鎮遠古城的“龍舟戲”,劉興明先生有研究和考證,“聽我們的老人講,在明清時期,鎮遠每年的端午節,除了漲洪水外,過得是有滋有味的。地方官員和鄉紳都要籌辦此事,尤其是八大會館,趁此機會相互攀比財力,甚至不惜重金,從幾百上千里之外請來戲班子唱大戲。......唱的劇種繁多,什么秦腔、晉劇、川劇、黔劇、粵劇、淮劇、楚劇、湘劇、贛劇等。集眾搬演劇戲,這種別開生面的場景,縱觀當今神州大地上,還沒有任何地方這樣做的。還有當地的花燈、采蓮船、蚌殼精等表演,以及嗩吶、蘆笙、踩鼓舞等,令人一飽眼福。”
龍舟賽龍舟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和濃厚的民俗文化。在聽荷軒等幾家民宿里,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可以體驗包粽子、畫雞蛋等民俗活動,當地人們還手把手給游客講解包粽子,有些商家每天包幾千個粽子準備免費送給游客品嘗,真正讓游客在鎮遠體味到特有的文化記憶和鄉愁味道。
夕陽西下,鎮遠古城最美的風景非上北門碼頭莫屬,來自四面八方看賽龍舟的鄉親們“涼風偷了黃昏的酒,飲下日暮溫柔;拉著晚霞的手,醉上柳梢頭”。走在古城風景的路上,總會有新的美麗。端午之夜,游千年古城,賞燈光盛宴,璀璨奪目的夜空,輝映燈火闌珊的古城,猶如銀河落瀑般絢麗綻放。
(圖:楊興朝、江杰、李安生、羅朝銀、文鋼、吳宗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