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上海外國語大學發布的一則招聘啟事曾在圈內引發關注。
該校英語學院招聘專任教師,要求有翻譯學(人工智能)知識背景,有跨學科背景優先。
該校副校長、英語學院原院長王欣回應,這是外語學科步入人工智能時代的順勢之舉。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文學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多所高校公示停招、撤銷英語專業等,包括英語專業在內的外語類專業該如何轉型發展一度成為高教界熱議的話題。
王欣表示,一方面要堅守外語學科的人文屬性,培養學生卓越的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同時也積極擁抱新技術賦能學科,通過學科交叉做到“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
01
主動擁抱技術
不斷開拓新學科領域
最近一年來,國內綜合性院校外語專業加速“破圈”的消息頻頻傳出。在上海,復旦大學圍繞外語類專業,一口氣推出“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翻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俄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德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雙學士學位項目,進一步打通文理學科的邊界。
這類改革都是外語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積極探索和嘗試。但上外也有自己的“體質”:其一,這是一所以外語類教學和研究見長的高校,底蘊深厚、學科特點顯著;其二,和綜合性院校相比,上外缺乏在理工科方面的學科支撐。英語學院需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破圈”之路,為其他外語學科專業轉型探新路。
“語言是AI技術的底層邏輯,語言研究、語言科學可以為AI技術賦能,同時AI也能為語言教育賦能,助力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王欣告訴記者,直面洶涌的技術大潮,上外英語學院其實是全校最早嘗試數字化轉型的學院之一。
02
定制培養方案
促進人才供需適配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外語教育帶來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意識到外語教育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王欣坦率談到,過去有太多高校的英語專業重“語言”輕“專業”,這直接導致了“小才擁擠、大才難覓”,人才培養“有高原無高峰”等尷尬狀況。
“在這一輪學科改革中,學院進一步拓寬英語專業在區域國別研究等領域的應用。”自2021年起,上外英語學院在英語專業下設英語—國際政治雙學位項目,翻譯專業下設翻譯+工商管理雙學士學位項目,今年6月將迎來首屆畢業生。
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亟須進一步加強創新思維能力,深度文學研讀能力和高層級寫作能力。去年,英語學院開設了“卓越拔尖人才班”,制定了單獨的培養計劃,其中就強調,以高起點原典閱讀課程和國際課程為核心,培養英語專業拔尖人才。同年,學院還開設了“英美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微專業,面向全校所有專業招生,培養融通中外文化的卓越跨文化人才。
英語學院教授張繼東本科學習英語教育,研究生期間專業方向是科技外語,即用科技的方法解決語言特征問題。近年來,他招收的研究生中,文理交叉背景的學生占比顯著。從就業情況來看,這批學生更受科技型企業的歡迎。例如,2024屆畢業生許堉鈿本科就讀于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從上外英語學院畢業后,加入科大訊飛從事語音合成工作。
來源:文匯報百家號,有刪減。
聲明:麥可思研究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18602824882),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復“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復“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