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美貿易戰打得熱火朝天,為什么如今特朗普卻突然放低姿態,希望收到訪華邀請,愿意馬上飛往中國呢?特朗普想要訪華的目的是什么?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國際形勢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番。
2025年5月,中東沙漠熱浪未退,特朗普的專機結束了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的“金元外交”行程。5月16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赫卡比突然釋放信號,稱“特朗普總統期待年內單獨訪問中國”。耐人尋味的是,此次中東之行特朗普刻意繞開盟友以色列,卻在返程前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這種“舍近求遠”的外交策略,反映出美國霸權在多極化世界中的無奈。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特朗普的急切訪華意愿,實則是美國霸權焦慮的投射。在“交易外交”難以為繼后,美國開始“戰略低頭”。中東三國簽署的2萬億美元“技術換資本”協議看似風光無限,但實際上暗藏危機。沙特承諾的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其主權基金2024年已因油價波動縮水12%;阿聯酋的1.4萬億美元遠期支票,也被分析師質疑“十年周期充滿變數”。石油美元與科技霸權的光環逐漸褪去,美國急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中國是全球唯一能提供確定性增長引擎的國家。
在關稅戰場,美國的焦慮更是展露無遺。2025年4月,美方將對華關稅稅率推高至125%,以為能借此打壓中國經濟,卻沒想到遭遇中方對等反制。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顯示,2025財年聯邦赤字將達1.865萬億美元,36萬億國債每日產生30億美元利息。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卻把自己逼到了財政懸崖邊緣。蘋果CEO庫克私下抱怨,中國市場貢獻全球1/3營收,但加征關稅讓iPhone生產成本飆升14%;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也因供應鏈壓力減產。白宮不得不承認:“無法與所有國家談協議。”
面對美國這種“邊打邊談”的套路,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定力,從“戰略防御”走向“規則塑造”。當特朗普縮短TikTok禁令寬限期施壓時,中國商務部同步宣布“受美制裁油輪禁止停靠中國港口”,既利用國際規則反制,又向伊朗等搖擺國家傳遞了明確信號。在日內瓦談判中,美方代表提及“開放市場有利兩岸統一”試探中方底線,中方談判組淡然回應:“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
中國的底氣源于自身實力的重構。2025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千萬輛,長江存儲讓固態硬盤價格腰斬,華為Mate60國產化率超90%。這些成就背后,是關稅戰八年來中國鍛造的產業韌性。在國際秩序層面,中東國家與中方共建AI數據中心,東盟借RCEP打造區域價值鏈,美國主導的“盟友體系”正被“發展優先”的務實合作稀釋。
特朗普的訪華意愿,本質上是對單極霸權終結的被動承認。在國際舞臺上,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掌控力越來越弱。4月土耳其談判中,俄烏僅交換35名戰俘的成果,暴露出美國對歐洲安全架構的失控;在中東,沙特王儲與特朗普握手時,同步推進對華石油人民幣結算試點,這種“兩面下注”體現了全球南方的集體覺醒。當77國集團擴容至134國、非盟加入G20機制,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正在改寫“強權即真理”的舊劇本。
美國如今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困境,既想維持霸權紅利,又無力承擔全球治理成本。特朗普試圖用“交易型外交”來縫合裂痕,對華談關稅妥協,對俄談烏克蘭停火,對伊談核協議松動。但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反而加速了盟友體系的離心。德國總理舒爾茨私下坦言:“若美國轉向對華緩和,歐盟必須重新評估跨大西洋關系。”
回望2017年特朗普首訪中國簽訂的2535億美元大單,那時中美之間還有“平等互動”的氛圍,如今卻已悄然質變。中方對高層會晤設置了明確前提,要求美國放棄芯片管制、停止臺海挑釁、兌現氣候融資承諾。這些“門檻”并非刁難,而是中國重塑國際規則的必要防線。正如王毅外長所言:“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中國是難能可貴的恒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