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韓關系風波不斷。
2023年一韓國主流媒體發文,語氣強硬地表示“韓國已不是清朝時期國家”,并直言如果和中國發生對抗,“中方要掂量后果”。這樣的表態一經見報,立刻引發中韓兩國輿論熱議。
一、
首先要承認,現在的韓國確實已經和百年前的朝鮮半島不可同日而語。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歷史上朝鮮王朝大多時間都在中原王朝庇護下做“藩屬國”,對中國逢年過節上貢,發生危機時仰賴宗主國撐腰。直到19世紀末,清朝衰落、甲午戰爭失敗,朝鮮也失去了昔日的依靠,被日本吞并近半個世紀。
二戰以后,韓國脫胎換骨。最初也是一窮二白,戰亂不斷,五六十年代的韓國,經濟比中國華北一些小縣城也強不到哪里去。但短短幾十年里,韓國實現了經濟、工業、科技的跳躍式發展。到1990年代,現代、三星、LG等企業已經在全球站穩腳跟,韓劇、K-POP更讓韓國文化遍布亞洲乃至世界。
如今的韓國在經濟上,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人均GDP比我們高出一截。信息電子、造船、汽車、半導體等產業,韓國有著世界領先的企業和市場份額。軍事上,韓國是美國在亞太的核心盟友,國內外駐軍幾十萬人,空海軍裝備現代化,技術更新換代極快。普通韓國人對本國發展很有信心,認為“我們不是清朝時候的小國”,遇到風浪也要硬氣幾分。
媒體上,經常能看到韓國對我國提出自己的立場。韓國中央日報、韓民族日報等主流媒體都在強調國家自主性,特別是當前國際局勢變化,韓國不愿再被任何國家“指點”,哪怕對方是咱國。對于一些歷史爭議,韓國的立場也越來越公開,遇到分歧直接“回懟”,自認早已和“附屬國”時代徹底告別。
這種自信的底氣,和熟悉的“寒酸韓國”判若兩人。有人感慨,現在韓國人的“腰桿子”確實變硬了,這不只是輿論噱頭,更是幾代人奮斗出來的實際變化。經濟基礎決定社會心態,韓國人敢說“我們已不是從前”,不是空穴來風。
二、
雖然韓國自信增長,但中韓關系的現實問題也愈發突出。
經濟上,兩國一度合作緊密。自1992年建交起,中韓貿易額從最初的50多億美元猛增到近年的3000多億美元,我國長期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更是我國高科技和核心零部件的主要進口國。每次中國大城市一有“韓流明星”,演唱會門票能賣到天價;反過來,韓國商場、免稅店也離不開中國游客撐場面。許多中國家庭的家電、手機、汽車里都能找到“韓國制造”。
但這種密切聯系也帶來新問題。韓國擔心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會有風險,特別是“薩德事件”后,韓國遭遇中國的反制,旅游、娛樂、零售、汽車等行業一夜之間損失慘重。2022年后,韓國政府公開喊話企業“市場多元化”,甚至鼓勵部分企業把工廠遷往東南亞。我國方面則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力推國產替代。兩邊企業有合作,也有激烈競爭。芯片、動力電池、造船等領域,雙方你追我趕,一旦遇到全球危機或政治摩擦,合作就會變成防范。
安全方面,裂痕也明顯。韓國長年是美國在東亞的“鐵桿盟友”,駐韓美軍是東北亞安全格局的穩定器。近年來,美國對我國的戰略競爭升級,韓國明顯選邊“親美”,在“印太戰略”、半導體芯片供應鏈、地區安全等關鍵領域積極配合美日步伐。韓國甚至在“臺灣問題”、“南海爭議”等我們最關心的“核心利益”上多次公開表態。
這些舉動,讓我國社會感到不滿。老一輩人覺得“韓國吃著中國飯,還跟美國唱反調”,有時甚至喊出“韓國忘恩負義”。中韓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外交摩擦、網絡爭吵成了家常便飯。
文化、歷史領域的摩擦也沒停過。從“端午申遺”、中醫韓醫之爭、泡菜起源到漢服、書法、武術歸屬,兩國網民都互不相讓。更敏感的還有歷史認知:中方強調“朝鮮半島文化受中華影響深厚”,韓方則主張“韓民族自古獨立自主”。這些爭議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網絡或學界卷土重來,雙方都覺得自己是“理直氣壯”。
這些積怨和分歧,逐漸積累成今天的“不信任”。許多普通中國家庭和韓國朋友往來多年,心里也難免多了幾分提防。
三、
韓媒敢對我國發出“掂量后果”的警告,并非全是虛張聲勢。如今韓國確實是個現代化強國,有產業、有技術、有國際影響力。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隨意和我們對抗、全身而退?其實仔細一算,韓國自己最明白“強強對決”不劃算。
首先看經濟。韓國的核心產業鏈離不開中國。從石化、鋼鐵、半導體到消費電子、汽車、旅游,中國既是原料來源,也是最大市場。2023年韓國對華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超過25%,尤其芯片、汽車、化工、機械設備等行業,一旦對華貿易受限,韓國經濟會第一時間受沖擊。比如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韓國各行各業第一個盼著中國市場復蘇。韓國政府、媒體每逢中韓關系有風吹草動,總有企業家、工會代表呼吁“別讓老百姓飯碗被砸”。
軍事上,韓國雖然裝備現代、盟友眾多,但也深知自己地理空間有限,能源、糧食、戰略物資嚴重依賴外部輸入。萬一發生大規模對抗,不說戰爭,就是貿易制裁、供應鏈斷裂,韓國國內社會穩定、就業、民生都會遭受波及。這一點,許多韓國政策專家都提醒過政界“莫要輕言對抗”。
我國當然也會有損失,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廣、人口多,政策回旋余地大。兩國真要全面翻臉,不僅韓國企業、工人、農民首當其沖,日韓、美歐等周邊經濟圈也會受影響。東亞局勢越緊張,風險只會更多,生活只會更苦。
說到底,中韓關系的底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普通中國人到韓國旅游、留學、經商,韓國人也喜歡中國商品、市場和文化。大家最關心的不是“強強對決”,而是怎么安安心心過日子,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家里孩子上學順利,老人看病不愁。
韓媒的警告,固然有討好本國民眾和國際輿論的意思,也不排除“跟美國表態”“為對華政策造勢”的成分。但文章結尾也提醒:兩國如果真擴大矛盾,都會付出沉重代價,不如把矛盾“控制在可管理范圍內”。現實中,中韓合作的空間仍然很大,比如清潔能源、智慧制造、環保醫療、養老服務、文化交流,這些領域大家都想要、都受益。
兩國百姓的共同點其實不少。普通人不喜歡無休止的吵架和對抗,盼的是穩定和安寧。韓國不少老人還記得抗美援朝戰爭后的貧困歲月,中國長輩同樣珍惜和平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日子過得好,比誰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