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 通訊員 張向楠)“因未簽訂書面合同、虛假宣傳導致的合同類糾紛,因安全保障缺失、旅游保險不到位導致安全事故糾紛,因價格不透明、住宿條件不達標導致服務質量類糾紛等是旅游行業現存的主要問題。”在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平谷法院)5月16日召開的涉旅游糾紛新聞通報會上,該院金海湖法庭(環境資源法庭)副庭長何雨亭介紹。
平谷法院副院長李揚通報了該院涉旅游糾紛案件審理情況,2022年以來,平谷法院審結涉旅糾紛79件,其中合同、準合同類案件占比約65%,服務合同糾紛成為突出的法律風險點。當前涉旅糾紛呈現爭議焦點相對集中、消費者維權證據意識淡薄、虛假宣傳監管難度較大的主要特點。
何雨亭表示,解決這些問題,要加強旅游市場的多方監管,形成旅游主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第三方平臺等多方聯動的監管體系;要推動信息透明化,使歷史投訴記錄、服務質量等信息可查詢,增強市場公正性;應鼓勵和支持自律性組織建立,強化行業內自我監管,推動服務質量提升,促使“紅牌”經營者自我淘汰。經營者要完善合同管理、加強服務質量、落實透明定價、建立投訴處理機制等。旅游者要增強維權意識、理性消費、采取合法維權方式等。
通報會首發“法旅「同」行—‘法導’帶你游平谷”宣傳海報 平谷法院供圖
通報會上,平谷法院發布了涉旅游相關典型案例4則,案例包括在景區開展工作時落水、游玩“刺激”項目時受傷、景區攤位租賃亂象等多個方面。
據介紹,為更好地運用法治方式引導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助力平谷區旅游經濟繁榮,平谷法院與文旅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等單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多方聯動服務保障機制,優化精品旅游發展環境;梳理民宿開發、經營各環節并制定指引,依托普法驛站加強警示教育,精準投放旅游發展司法服務包,從源頭控制糾紛產生;完善旅游糾紛訴調對接,專設“旅游糾紛調解室”,設立巡回審判點,開通了旅游糾紛“綠色通道”,確保糾紛及時化解;延伸司法職能,依托區域誠信體系平臺,應用于產業招商、工商管理、餐飲安全等重點領域;積極參與鄉村多元共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說理中,在執行階段加強失信懲處,助力形成良好的鄉村文明風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