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素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上海最牛中學的科創達人,是怎樣煉成的?
一個初入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的學生,平時喜歡計算機、AI和編程,選修了學校的AI課程,并參加了機器人世界杯比賽。他想了解世界冠軍的機器人是什么樣子,便在各大高校的論壇中學習各種相關知識。在網上購買了機器人之后,他還去機器人公司的工程師論壇,直接向機器人工程師請教。
在此基礎上,他和團隊自研制作了一個18厘米高左右的小型足球機器人參賽,并取得了全國亞軍。明年,他們還將繼續參賽,目標是全國冠軍。
2025年5月16日,第二十二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下稱“教博會”)開幕,主題是“‘育’見AI,智啟未來”。展會上,盧灣中學科技總輔導員張曉駿對界面新聞講述了上述學生的科創故事。
作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盧灣中學是公認的“牛校”,在科創教育上頗有建樹。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國184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上海有6所學校入選,包括盧灣中學。
在此次教博會上,盧灣中學不僅帶來了多臺優必選的小型機器人,還展示了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可以說是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展臺之一。
據張曉駿介紹,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人工智能普及課程,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基本原理。
面向感興趣的學生群體,盧灣中學開設了人工智能選修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重點培養學生的編程思維、計算思維和創新思維。
面向學有潛力的科技特長學生,盧灣中學鼓勵他們進行跨學科領域的人工智能課題研究。
“我們最大的特色是為學生搭建一個不設上限的平臺,所有學生學習的知識并非以老師教授內容作為終點,而是作為起點。”張曉駿說。
為了支持前述機器人世界杯的參賽學生,盧灣中學積極為其聯系機器人工程師和大學資源,并邀請行業內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母校參加技術論壇,讓學生與學界、產業界專家直接溝通交流。
盧灣中學希望構建一個“創造性學習+創業式實踐”為特征的學習生態。雖然每周的課表上只有一節科創課,但通過科創課,學生可以從30個學習部落做出選擇,如機器人足球世界杯部落、元宇宙部落、無人駕駛部落等。各學習部落由學生根據興趣專長自主組建工作坊或學習共同體,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深度學習。在學習部落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還將獲得學校的資金支持,以便完成自己的研發項目。
截至目前,盧灣中學的學生累計斬獲科技類世界級獎項23項,國家級獎項306項,上海市獎項1607項,4人次獲得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獎,16人獲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稱號。
作為示范性學校,盧灣中學的使命是帶動更多初中、小學一起發展。去年,黃浦區6所中小學入選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
第二十二屆上海教育博覽會的主題是“‘育’見AI,智啟未來”。攝影:劉素楠
科技巨潮之下,從教育信息化到STEM再到“AI+教育”,上海教育的前瞻布局與規劃,總是先人一步。
自2018年以來,上海數字資源實現所有學科全覆蓋,教育數字化應用指數處于全國領先位置。2021年,上海獲批為全國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
上海教育站得更高一點。
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帶來社會建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2022年,《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系統性推動產業發展。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了4500億元。
2024年9月,上海發布《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打造智能化學習平臺。
在此背景下,2024年9月,上海市教委印發《上海市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6年)》和《上海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實施要求(試行)》兩份重要文件,在全國率先將人工智能基礎確定為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
從去年開始,上海上到中小學、下到幼兒園,都開始了人工智能教學實踐與體驗。
“隨著今年1月份DeepSeek的橫空出世,我們教育領域首先要思考如何在基礎教育中擁抱新技術。我們已經在信息技術建設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準備在后續將人工智能賦能于現有教學。”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副校長(主持工作)魯鳴對界面新聞表示。
晉元中學首先建立了一套學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規范,并在學生學習終端中集成了DeepSeek、豆包、訊飛星火等主流大模型應用,并開發了學校自己的智能體,探索讓大模型成為學生學習的“學伴”。
魯鳴觀察到,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大家對于使用智能體賦能教學,都表現出高漲的熱情。“這是一把雙刃劍,大家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我們倡導學生將現有具備深度推理能力的大模型視為學伴,不斷與之對話,不僅生成你想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拓展加深自己的思維。”
從市級層面來看,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與大模型教育領域垂類應用工作領導小組,以及“教育模型評測與智能倫理審核委員會”,建立健全相應工作機制。
上海市教委設置了徐匯、虹口、普陀3個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以及首批12家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基地;遴選89所學校(中小學、幼兒園、中職校)設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
在高校階段,上海市教委系統布局了一批人工智能賦能科研項目,支持科研人員從思維和手段方面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專業。
楊浦區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已經搭建了“AI+重點學科”的系列課程。
上海教育也看得更遠一點。
當下,人工智能賽道的競爭,最關鍵因素在于人才的競爭。上海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與培養,一再前置。
“人形機器人課程不僅涵蓋機器人控制,還包含物理層面的舵機聯動方式,面部表情設計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人運動還涉及電池續航能力、芯片設計等,學生可以學習相應的原理,開展編程和設計等。”控江中學教導主任董嬌對界面新聞表示。
據其介紹,控江中學從2017-2018年開始著手準備建設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最初主要關注算法,而當前更重點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計算思維以及跨學科能力等。在今年上海市中學生“英才計劃”中,控江中學有8名學生入選,入選人數在高中排名第三。
“英才計劃”全稱“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導師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上海最初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試點單位,2021年起新增了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三所培育高校。
目前,控江中學還承擔建設楊浦區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的任務。該學院建設有三條主線:向區內青少年普及AI底層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建設AI教師隊伍。
董嬌透露,楊浦區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已經搭建了“AI+重點學科”的系列課程,未來希望打通從小初高到高校的人工智能培育路徑。
在今年4月的“2025民生訪談”活動中,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表示,AI不僅正在深刻改變世界,更在重塑科學研究的新范式,也在重塑教育新模式、新樣態,這種影響可能是全局的、根本性的。為此,上海正主動求變、積極推進相關探索,推動教育界充分擁抱AI。
一方面,上海擁抱人工智能對科學研究帶來的范式變革,加快推進“AI For Science”;另一方面,上海擁抱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帶來的模式重塑,加快“AI For Educa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