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掠過紅瓦黃墻的鐘樓,將百年一中校史館的門扉輕輕叩響。站在青石臺階上,嚴賢付時常駐足凝望,那些泛黃的校友名錄里,既有戰火烽煙中守護文脈的先生,亦有改革開放時勇立潮頭的學子。百年的時光在這里折疊成冊,每一頁都寫著“名流創辦、名家管理、名師執教、名人輩出”的精神血脈。
厚重的歷史于嚴賢付而言,從不是壓在肩上的負累,而是校準未來的坐標。這艘穿越世紀風浪的教育航船,始終以桅桿丈量著時代的潮汐,而今嚴賢付接過舵輪,他將舵盤轉向“根脈”與“生長”的辯證哲學,在多元發展的航道中,為每個學生尋找既能扎根現實、又能仰望星空的刻度。在他看來,所謂“大先生”風骨,既延續著先賢拓荒的脊梁,也積蓄著回應時代叩問的力量。
適切的刻度,
在時代浪潮中鍛造未來基因
教育從來不是孤島,而是時代浪潮中的航船。“最好的教育是適合的教育”,作為青島一中的掌舵者,嚴賢付在百年校史的厚重積淀中,始終以“適切教育”為羅盤,將個人的教育理想融入國家與時代的宏大敘事。
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他帶領團隊重新定義“適切教育”:以國家戰略為錨點,聚焦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儲備,將教育目標從傳統應試能力轉向高階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的鍛造;同時以生命獨特性為帆,尊重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與特殊稟賦,構建起“多元賽道”育人體系,通過國防教育班、自主招生班、海爾創新班、交運創新班等差異化班型,既為沖刺“雙一流”“985”高校的學子夯實學術根基,又為未來領軍人才培育領導力、創新力與終身學習能力。
“適切”意味著精準的刻度。青島一中為特色班級配備最優師資,根據不同班級的風格,變革教與學的方式,以“一生一策”的精準教學分層培養,既為學術拔尖者夯實根基,又為創新實踐者搭建舞臺。這種“差異化供給”背后,是教育者在育人棋盤上的精準落子,折射出的是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需要。
青島一中的五年規劃變遷,恰是“適切教育”與時俱進的縮影。2021至2025年,學校目標定位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而現在正在制定2026年起的五年規劃,則轉向“為領軍人才發展奠基”,聚焦學生核心能力的凝練。從“終身發展”到“領軍人才”,教育目標的升維折射出時代的脈搏,彰顯出的是辦品質教育的責任和擔當。
而“為生存與發展奠基”校訓的深意,在嚴賢付眼中有著雙重維度:既要破解高中三年的現實命題,通過高考升學率托舉學生觸摸當下的星辰;更要構建“生存力+發展力”的終身框架,讓德育力、學習力、創新力與領導力成為未來破浪的能量。
在青島百姓對百年一中教育品質的期待中,這位掌舵者以“適時、適合、務實”的定力架起一座“適切之橋”,橋的一端是應試能力、抗壓能力、生活能力的現實錘煉,另一端則是終身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未來生長。
拆解學段壁壘,
集團化辦學織就貫通教育網
面對區域教育失衡的挑戰,青島一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嚴賢付執起集團化辦學這把“改革手術刀”,依托學校百年歷史中積淀的初中辦學經驗,在青島一中教育集團市南分校開啟了一場基礎教育貫通改革的深度實踐。這所曾經的市南西部片區薄弱校,在被納入“強校提質”試點校以來,創新構建的“小初高十二年貫通培養”體系正重塑著育人生態。
集團充分發揮青島一中作為完全中學的傳統優勢,建立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立體化育人架構。在課程實施層面,初中教師提前介入小學五、六年級數學、科學教學,高中名師團隊則定期下沉初中開展理化生跨學段教研;特色發展的國防科技課程通過骨干教師駐校實現全學段滲透,科技實驗室與社團向小初學生開放共享,三四年級起貫通科學課程,組建跨學段人工智能社團,為自學初高中課程的潛質生搭建成長通道。
通過“文化共融、管理共通、課程共建、資源共享”的深度改造,自加入青島一中教育集團兩年來,學校中考成績持續突破:優質高中達線率實現“三年三連升”,達到青島一中錄取線人數較集團化辦學前翻倍,呈現逐年階梯式攀升態勢,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成為現實,為市南區“西提東優”戰略提供了可復制的改革樣本。
在櫸林山下,嚴賢付又開啟新的戰略性探索。青島一中櫸林校區以“科技高中、數理特色”為定位,正以創新基因破解教育命題。依托青島一中國防科技特色底蘊,櫸林校區以突破我國產業發展“卡脖子“技術為使命,通過個性化、精細化培養,打造校企聯合實踐基地與數學實驗室、學科交叉實驗室等創新空間。
這所“教育特區”,以理化生實驗室升級為支點,開發融合科技前沿與青島產業發展的課程群,重點引入數理科技領域大學教授資源,實施“小課題引領”教學模式。通過課題研究、社會實踐與實驗室項目三維聯動,既夯實學生數理學科根基,又聚焦科技創新競賽培養方向,實現科技素養的階梯式躍升。這場從“輸血”到"造血"的集團化辦學變革,讓百年名校的科創基因煥發新動能,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責任擔當。
而嚴賢付的野心遠不止于辦“一所好學校”。他打造的“雙貫通”生態,像一根銀針扎入教育改革的穴位:向下扎根基礎教育認知體系,向上直抵高等教育需求。學校通過組織學生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觸摸科技脈動,邀請大學教授開設科普講座,讓抽象的知識化作照亮前路的燈塔。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努力推動高校教授將適合高中生的微課題“移植”至中學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科研中錘煉批判性思維,更在教授指導下喚醒優勢智能,讓生涯規劃從“模糊想象”走向“具象認知”。
破壁生長
構建有溫度的終身成長生態
“教師是學校第一核心競爭力,一中發展好得益于有一批愛崗敬業、充滿創新活力的教師隊伍。”嚴賢付說道。
青島一中實施的“雙金字塔策略”、“領跑者行動計劃”,將專業能力與育人素養作為兩大支柱,構建起“青藍計劃”“菁英計劃”“卓越計劃”“領航計劃”和“尖兵計劃”培養體系。這一體系既植根于學校長期營造的教研文化,通過教研活動、讀書活動打造學習型組織,又打破傳統班主任單一德育模式,要求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同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新教師入職即配備“雙導師+名師工作室”成長組合拳,通過集體備課、課堂觀察、案例研討等教研活動快速提升教學能力;骨干教師則在學科競賽、賽課展示等實戰平臺中磨礪成“尖兵”。
如果說制度創新是青島一中的骨架,那么“無憂中心”的設立則為這所名校注入了溫熱的靈魂。在青島一中,“無憂中心”的設立折射出管理者的深層洞察:教師不是教育機器,而是有情感、有家庭的生命個體。“無憂中心”為教職工子女愛配備專職托管輔導教師,提供假期托管服務。正如那位自愿留守教室輔導學生的教師所言:“學校把溫暖給了我,我自然想把這份光傳遞給學生。”這種情感能量的流轉,恰恰印證了“以師育生”理念的高明之處。
既有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又有人文關懷的浸潤力,更有精神引領的向心力,學校教師隊伍結構持續優化,當前學校擁有正高級教師2人,齊魯名師1人,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1人,齊魯名班主任建設工程人選1人,享受青島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山東省優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市特級教師5人,省市教學能手35人,市學科帶頭人11人,青島名師7人,30余人獲國家省市比賽獎項,形成了“榜樣引領-全員共進”的生態圈,生動詮釋著“把教育當事業”的價值追求。
作為辦學愿景的規劃者,嚴賢付始終強調“校長要敢于做夢,敢于造夢,勤于圓夢”,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將辦學夢想分解為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作為情感聯結者,他提出“校長的仁愛不應止于師生,而要輻射整個教育生態,讓教師、后勤人員乃至家長都能感受到被重視”;作為團隊賦能者,他要求中層干部既當堅守底線的“防火墻”,又做引領創新的“旗幟”,同時通過“金點子工程”激發全員參與學校建設的熱情。這種剛柔并濟的治校智慧,既以制度筑牢育人之基,更用情懷激活教育生態,展現了現代學校治理的破立之道。
嚴賢付始終堅信,未來教育必須打破圍墻。學校與海爾、港口等龍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在養老院社會實踐課程中,學生不再停留于傳統志愿服務,而是思考從科技或人文角度提升老人生活質量,將人文關懷與科技創新熔鑄為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種“社會大課堂”模式,正與家校社協同育人形成共振,家長中的工程師、藝術家等專業人士走進校本課程,用行業智慧豐富學習維度,讓教育在知行合一中真正扎根社會土壤。
百年鐘聲回蕩,仍在講述大先生的故事。守正者深扎文明根系,創新者勇立時代潮頭,當育人坐標從“傳承”指向“未來”,教育的真諦終在破立之間豁然開朗。嚴賢付校長以百年樹人之志接力,栽桃育李,拓土開疆,直至萬木成林,自成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