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湯湯,細雨氤氳。八十載筆耕不輟,二十二屆步履不停。松花江上晨霧未散,人民廣場上早已人潮涌動。
5月17日晨,哈爾濱銀行杯第22屆新晚報萬人徒步大賽鳴槍啟幕。
從人民廣場出發,穿越防洪紀念塔,跨過濱洲鐵路橋,直至哈爾濱大劇院,徒步愛好者們用步履同繪松江綠,“走紅”母親河。而這條徒步路線更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新生,今年更因《哈爾濱日報》創刊80周年的特殊意義,被賦予了無限澎湃的期許。
01
青春與活力:高精尖與科技潮的交融
清晨6時許,參賽者已從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人民廣場。有人高舉“凝心聚力齊徒步,砥礪奮進新征程”的條幅;有人牽手孩童,稚嫩的臉龐寫滿期待;還有銀發老人結伴而行,步履堅定從容。熒光綠T恤、白色遮陽帽與粉色背包交織成流動的彩帶。7時38分,萬人徒步大賽鳴槍出發,數千參賽者啟程。
“強科研,強體魄”,一群年輕人喊著口號彼此鼓勵,他們充滿活力的誓師大會成為全場的焦點。他們就是由160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電科傳感隊”,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年輕且高知,碩士研究生占比50%。
近年來,年輕人已經成為徒步大軍的絕對主力。在這其中,更不乏高精人才,比如博士、碩士云集的哈藥集團技術中心的科研團隊,“希望我們的參與,讓大家看到哈爾濱的科技感和活力感,讓更多的高精尖人才能扎根哈爾濱,建設這座美麗的城市。”哈藥集團技術中心的團隊負責人說。
02
奔赴與傳承:青絲與白發的步履交響
歲月流轉,從2003年至今,新晚報萬人徒步大賽已經舉辦了22屆,成為聞名全國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路線越走越長,風景越走越美。從孩童到老者,歡聲笑語,熱血傳承,有多少人20年里不間斷地奔赴。
2008年起,哈爾濱知青聯誼會團隊從不缺席,20余個分組、300余人,他們中大多已年近七旬,最年長者75歲。10余年的徒步陪伴,他們已從曾經的家庭頂梁柱走成了今天的“家中寶”。哈西、農墾、南崗的老知青們早早出門,如約相聚。他們說:“讀報近20載,這是我們與《新晚報》的約定,也是我們老伙伴們年復一年的約定。”
“我已經參加了15年的徒步大賽。”“資深鐵粉”張淑芳阿姨細數著過往大賽的點點滴滴,展示著自己蓋滿印章的徒步護照,孫女小北則奶聲奶氣地宣布她要接過奶奶的徒步護照,說要把它蓋滿紀念章。
金子塔幼兒園孩子們稚嫩的加油聲,師范附小三年級同學的徒步之約……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步履的傳承。
03
環保與文明:濕地長卷上的綠色宣言
徒步不僅是行走,更是一場城市文明的流動展覽。
陽光少年一手舉著旗幟,一手拎著垃圾袋,沿途彎腰撿拾廢紙和瓶罐。“健康之路,也是文明之路”,一家幼兒園老師的話隨著江風遠播,深深落在孩子們的心底。
謝尚威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是一支由小學生、大學生和老人組成的隊伍,他們邊徒步邊撿拾著路邊遺落的垃圾。76歲的王世權自2013年起年年參加徒步大賽:“路上很干凈,咱市民的素質越來越高。”志愿者們說,最開心的不是走了多遠,而是看到了這座城市越來越美、越來越好。
“小心上樓梯”、“在這里領水”……這樣的溫馨提醒被哈爾濱城市職業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反復傳遞,他們承擔著起點、補給點、終點的志愿保障工作。
公安維持秩序
交警疏導車流人流
城管保潔
多部門協調配合
提前謀劃、周到服務
成為萬人徒步大賽的堅強后盾
一場徒步,匯聚的是城市的動能與百姓的熱情;一條賽道,連接的是城市記憶與時代風貌。22年步履不息,既是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是對城市文明的深情守望。
值此《哈爾濱日報》創刊
80周年之際
萬人徒步大賽不僅是一項品牌賽事
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精神洗禮
它讓我們看到
一個活力四射、激情奮進的哈爾濱
也讓這座城市在不斷前行中
愈發年輕、愈發溫暖
愈發有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23120170003
來源丨哈爾濱日報記者 孫瑩 王鴻凌 文/攝 黃晏君 王鐵軍 楊茉 鄭煒 劉玉璽 范子龍 紀天偉/攝 哈爾濱日報手機記者 七色陽光 完美的 紫怡 孫瑛霞 冰城老吳 老兵帥克 谷子 許哥 司帥 勁松/攝
編輯丨翟曉晨
責編丨景霞
審核丨范思瑤
統籌丨劉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