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高考已不足一月,應屆學子和家長緊張備考的同時,“高考周邊”——各種各樣的預測卷、押題卷也是火爆銷售,除了傳統的“名師押題”,一些試卷還打上了“AI押題”的宣傳,對此,考生和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呢?
記者到書店看到,關于中高考的預測卷、押題卷五花八門,很多都標注由名校名師編審,“連續多年實力押題”等宣傳字樣。店員介紹,這段時間以來,相關的試卷銷量都挺不錯。
記者對話書店店員:
“每年的話這段時間都比較受家長們追捧。”
“現在是中考的賣的比較好是吧?”
“中考、高考預測卷這個系列,還有就是這些押題卷。反正小升初或者中考、高考(教輔書)都還是比較火,因為大家都還是比較重視教育。”
除了傳統的“名師押題”,記者搜索線上平臺還發現,近期爆火的AI大模型,也被不少賣家引入“押題”陣容,比如在標題或圖文處特別寫有“Deepseek預測”、“AI押題”等,有的還介紹其“用算法打敗高考的篩選!”、“精準鎖定高頻考點”等,十分吸睛。
電子盜版資料比比皆是
市民:“我覺得這種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全靠科技。因為本身AI也是通過我們把它研發出來的,所以更多的我覺得還是要依靠我們的書本。自己扎實的基礎和多做一些題,完全有一模一樣的應該不會有。”
官渡區第五中學 老師 張利華:“其實每年到這個時候,特別是四月份、五月份之后都會有各種所謂的押題卷,什么絕密、高考真題、高考母題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真正的高考題,它肯定是基于之前的一些高考要求的核心素養,來新命制的一些新題型。”
張老師介紹,市面上的預測、押題卷幾乎都在宣傳自己命制的卷紙和考試卷的重合率達到了百分之多少,但這種重合率僅僅是題型和考點的重合,題型和考點相對固定,不該將其“神話”。
官渡區第五中學 老師 張利華:“AI其實它也是基于已有的這些高考真題來進行預測,已有的這些高考真題其實我們都知道,作為有經驗的老師,其實我們都還可以進行一定的篩選。所謂的AI生成的押題卷,其實還不如我們有經驗的高中老師,大家更是應該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原來的一些真題的變形就行了。”
老師提醒,不管是什么噱頭的預測卷、押題卷,考生和家長都應理性看待,將其當做練習卷或者模擬卷即可。
線上有AI預測卷已售出100余份
官渡區第五中學 老師 張利華:“真正的高考備考還是主干知識、經典題型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正常的備考,按節奏走就行。”
AI技術的突飛猛進
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產生了顯著影響
然而,一些學生借助AI完成論文
甚至中小學生直接讓AI“代勞”寫作業的現象
讓眾多家長感到不安
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版)》,明確禁止學生做作業直接復制AI生成的內容。
《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中明確要求: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
《中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版)》明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分別為促進學生成長、輔助教師教學、支撐教育管理。具體包括:支持個性化學習、強化深度閱讀體驗、賦能課堂互動、精準課后輔導、校務智能化等等。采訪中,對于AI的使用,不少家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對話市民:
“現在AI很流行,有沒有擔心學生用AI來生成作業什么?”
“這個挺擔心的,現在很多小孩子都是用AI,都沒去思考然后就直接抄作業。我覺得這個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你覺得家長或者老師能不能辨別出來?”
“能辨別出來,因為它的解題步驟和他們的習慣還是有區別的。”
市民:“沒有什么擔心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是有利有弊,你盡量去避弊,利用有利的地方就可以了。”
針對一些家長提到的“過度使用AI會弱化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這一問題,在本次發布的《使用指南》從制度規范、教學引導與角色定位等維度建立了系統性防范機制。一方面,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及文化偏差,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
對于《使用指南》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機制,不少受訪市民都表示,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培養自控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
市民:“我覺得盡量就是少給小孩子玩手機。但是沒辦法,有時候比如你要出差,或者是工作來不及照顧她也避免不了,加強監管只能說是。”
市民:“還是看家長如何去引導孩子。”
市民:“依賴AI自己就不會獨立思考,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是多鉆研一下自己的課題和研究方向,可以使用AI輔助但是不要太依賴它。”
此外,《使用指南》除了明確了應用場景和制度規范等內容外,對學生隱私與數據安全也進行了明確要求,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從源頭上杜絕隱私泄露風險;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單”制度,經嚴格審核評估,僅允許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使用。
來源:8099999街頭巷尾
部分來源:新華社、央視網
編輯:李瑩娜
編審:李菁
終審:李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