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頭腦 No.58
在亮馬河畔,偶遇伊利亞金·奇斯列夫,聊聊親密關系。
以色列籍作家伊利亞金·奇斯列夫,攜帶著新書《關系5.0》又一次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社會學家,他還曾榮獲美國國務院富布賴特獎學金和富布賴特杰出學者獎。
新書《關系 5.0》是他的第二本書(被選為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科學類重點圖書),他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先為中國讀者所知是《單身社會》。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后,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目前,奇斯列夫在希伯來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擔任項目負責人,專攻技術和人口研究。
書名:《關系5.0》
作者:[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從文化保守的成張之地耶路撒冷,抵達更加現代化和多元文化的美國,這樣的生命經驗讓奇斯列夫開始審視婚姻生活以及親密關系在不同空間的差異化。
身為社會學家,他并沒有將“單身趨勢”視為一種癥候,而是引導諸位共同思考,在某種必然面前——包括技術帶來的社交變異,如何享有再多一些的真愛與真情。
尤其是東亞社會:既承受傳統倫理的慣性壓力,又經歷技術資本主義的解構沖擊,同時孕育著超越西方現代化范式的新可能。“低欲望社會”和“一人制家庭”早已不再是新鮮話題,獎勵促婚育也成為了舊新聞……
在“長滿中產”的亮馬河畔,奇斯列夫微笑:也許東亞的讀者更需要這本書,并且親密關系絕不只是中產敘事。也許他想說的是另一句:別忽略我的這本書,它書寫了我們生命的50%。
01
從耶路撒冷到紐約
來源:電影《耶路撒冷》
在我還小的時候,某個周五晚上,氣氛仍很保守的耶路撒冷城里響起了公共警報聲(通報襲擊事件也是用這個鈴聲),持續兩分鐘的響聲,告知整座城市安息日來臨了。
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準備好共度今夜和第二天的時光,沒有人在用手機、看電視,而是享受純粹的家庭時間。我和父親步行到猶太會堂,每戶人家在那里都有自己的預訂位置。
人人看起來都很滿足,甚至有種莊嚴圣潔的氣息,不過我總會看見角落有一名男子,和他的獨生兒子站在一起。這個人是30 多歲的單身男士,妻子已經過世多年。大家都認識他們的兒子,也都知道這位男士單身。我每次看見他們,都很想知道他們心中有什么感受,以及如何度過夜晚。他們看起來從沒快樂過,至少在我眼里是這樣。
來源:電影《耶路撒冷》
我長大后遷居到紐約攻讀博士學位,發現了全然不同的新世界。
這里有許多單身人士,就像電視劇中的人物。紐約步調迅速,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到難以想象;每個人都忙完一件事緊接著做下一件事,一場艷遇結束又投入下一個人的懷抱。大家都在充分享受五光十色的“大都會生活”,他們可不需要為了融入社會而結婚。其實,在曼哈頓遇到有家室的人還比較少見呢。
假如聽到有人說:“嘿,朋友們,我要結婚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的意思就是“我玩夠了,再會”。
來源:電影《紐約,我愛你》
現在回想起來,我才發現自己過去對結婚和單身世界的區分太過天真。小時候,鎮上鄰居的感情都很深厚,我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些人經歷婚變,像我自己的兩個兄弟都離了婚,也有些人在不幸的痛苦婚姻中繼續煎熬。仔細想想,我認為后者的處境更難受。我常想到那位年邁的男子以及他的未婚兒子,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應該要同情他們嗎?我是否被根深蒂固的婚姻家庭觀念影響太深?
我也常想起紐約客,他們一場接著一場地約會,迅速開始一段感情,又馬上想要從中脫身,因為覺得待在二人世界里就快要窒息了,必須趕緊呼吸自由的空氣。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沒有結婚,和那部劇中人相比,我既不大膽也不美麗。我們每天茫然奔走,沒有明確目標,就像是隧道中的老鼠,流離失所,心驚膽戰。
我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快樂的單身人士和不快樂的已婚人士,這兩個族群都不快樂且深陷悲慘情境,一邊是因為沒結婚而被羞辱,一邊是暗自羨慕單身生活的灑脫。
坦白說,我們還沒能夠辨清出于自身真正的感受和迫于社會壓力之間的差異。
02
從肉身浪漫到屏幕互動
來源:電影《Her》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分析、復制和操縱情緒。許多虛構的戲劇作品、電影和書都是為了讓我們充滿敬畏,讓我們感到悲傷或驚喜。這些情感都是真實的,對我們有著非常真實的意義,我們可以稱它們為“人造情感”(emotions-by-design)。
在今天,“人造情感”已經很常見。人們不需要坐在希臘圓形劇場的木制坐席上,就能觀看到一場震撼人心的戲劇,并被它打動。人們只需每月花上12.99美元,然后點擊一個按鈕,就可以進入一個虛構的情感世界,這個世界正是為了讓我們笑、讓我們哭、讓我們感受恐懼而創造的。
試想一下,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他們的關系并不算糟糕,沒有像許多西方國家大約50%的夫妻那樣走向離婚,也不像少數夫妻那樣多年后依然恩愛如初。這對夫妻的婚姻只能說“還可以”,婚姻質量介于上述兩種情況,有令人滿意的部分,但算不上美滿。
在婚姻生活中,他們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充滿激情。他們可能已經共度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比如盛大的求婚儀式、搬進新家的那一天,或慶祝兩人同時升職加薪。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無休止地爭吵,比如錢的問題、臟襪子應該放在哪里、誰去買菜、什么時候去買菜等。
現在,請想象一下這對普通的夫妻正在家里度過一個普通的夜晚。他們可能會選擇看電視,為這個平淡的夜晚增添一些樂趣。實際上,不只是這一天,在接下來的一天、兩天甚至很多天,他們都會花些時間在奈飛、蘋果電視或亞馬遜上挑選影視作品一起觀看,一起被那些虛構的興奮、悲傷和喜悅時刻感染。這些情緒雖然都是設計出來的,但仍然是這一天之中最令他們興奮的東西,這些真實的情緒把兩個人聯系在一起,填補了關系中那些難以捉摸的裂痕。
這對夫妻的例子非常值得深思。人們傾向于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真實和溫暖的,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則是冰冷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如果沒有一些通過科技制作、傳播和消費的虛構內容的幫助,很多常見的人類互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會略顯空洞。
來源:美劇《婚姻生活》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過去的10年里,夫妻、情侶們在一起時許多興奮、有趣和親密的時刻都是由HBO的劇集《權力的游戲》創造的。有多少人一天當中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和愛人依偎在床上抱著筆記本電腦看劇,或者陷在客廳的沙發里看劇的美好時光。虛構內容的更新竟然打敗了一起享用晚餐、一起悠閑地散步,甚至打敗了性生活,成為夫妻、情侶們最期待的時刻。
當然,這對普通夫妻的例子不應該破壞我們與愛人一起看電影、看電視劇所獲得的樂趣。我舉這個例子想表達的是,它說明了許多人潛意識里已經知曉一件事:科技已經融入了人類的生活,而且是不可逆的,并以“人造”的喜怒哀樂和發人深省的故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早在現代科技產品出現之前,世界各地的許多宗教機構就開始創造情感了。那些精心設計的震撼人心的懺悔儀式,那些鼓勵人們勇敢堅強的宗教故事,以及信徒們為表虔誠所做出的奉獻,都是為了喚起人們的情感。
點蠟燭、裝飾房子、唱贊美歌等宗教儀式都是為了讓人與“神”產生聯系。這些是激起人們宗教情感的方法,從人們的體驗來看,它們確實很有效。宗教儀式就像古希臘的戲劇或現在的電視節目一樣,通過“人造”的交流方式,讓人們產生了超越本能的情感反應。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立即對這種情感做出反應,就像人際互動一樣真實。
03
從技術夢境到人性本質
來源:電影《戲夢巴黎》
愛和關系比我們所認為的更現實、更理性。
我剛開始撰寫《關系5.0》時,主要考慮的是人類即將經歷的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機器人技術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生活。
然而,寫到這里,我認為必須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與愛人之間的特殊聯系,或者說我們希望與愛人建立的那種特殊聯系的本質是什么?更簡單地說,愛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完美模式:找到一個靈魂伴侶,墜入愛河,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靈魂伴侶”既無法用科學方法來分析,也不屬于技術和機器的范疇,它似乎屬于“靈魂”的范疇。“墜入愛河”像是一個宗教術語,是一個關乎信仰和命運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我們需求的實際途徑。
我們仍然堅信,只有人類才能觸發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愛是無法設計出來的”,如果把這些情感體驗的對象換成一臺機器,那將多么尷尬和令人厭惡啊!
我們向機器人傾訴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后,也會有釋放之感并生出感激之情嗎?與人工智能對話能幫助我們治愈情感創傷,用理解和愛來撫平它們嗎?
如果暫時擱置這些觀念,哪怕只是片刻,我們就會發現,愛情、婚姻和情感紐帶并不是我們想象中完全抽象的“神奇魔力”。正如本書第一部分所述,回顧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文明史,愛和關系比我們所認為的更現實、更理性。實際上,我們今天體會到的情感可以說是人類在漫長歷史中被激發出來的本能的集合。
來源:電影《機器人之夢》
當我們怦然心動或愛上一個人時,實際上是為接收到的一組信號而感到興奮。我們對這些微妙特征和細微信息的解讀,以及我們產生的難以捕捉的欲望,都是基于我們對生存、繁殖和被保護的本能需求。
研究表明,當我們認為對方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會釋放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激素(如催產素),這些物質能給我們帶來“愛”的感覺。
但科技進步的確為人類與科技的融合打開了另一扇門:可愛的聊天機器人Vincent會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的錯誤;性感的虛擬調酒師在虛擬酒吧里和人聊天,讓人們對現實中的戀人心生內疚;人形機器人Erica非常逼真,其外表和行為都像一個真正的日本女人……
我希望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且繁衍至今,正是因為我們能夠不斷進化,而且擁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應該對人類再次適應技術進步感到驚訝。
無論持何種立場,我們都有責任探索、預測和研究這些技術將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和情感以及整個社會。
只有進行充分的研究,我們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對人類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不可避免的轉變所帶來的障礙和挑戰。希望《關系5.0》能引領我們朝著這個目標邁進一步。
本期策劃:Burt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