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文藝青年,還在堅持讀書嗎?
一旦你一只腳踏進了文化人的序列,讀書就成了一件必要的事。
只是有些時候,每個人都會遇到那些不好意思承認的讀書之“苦”吧。
于是,每個文藝青年的書架上可能都會有落灰的《百年孤獨》和《卡拉馬佐夫兄弟》,正如他們也一定會在電影節搶一場心心念念的歐洲文藝片然后看到睡著。
在讀書這件事上,如果你恰好有一些小心思甚至是怪癖,那么這本《書怎么讀都有趣》,真能讓你找到久違的共鳴。
[日] 青山南|著
[日] 阿部真理子|繪
馬文赫|譯
未讀·文藝家|出品
01
只要讀得夠快,大部分小說都算有趣
“讀小說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吧。”
小說家池澤夏樹在某個座談會上這樣說過。那是一場討論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的座談會,不過他在這里并不是特指這本書,而是泛指一般的小說。(《文學界》,1993 年11 月刊)
的確,這么一說,我也有同樣的體會。不管什么樣的小說,如果以超低速去讀的話,都會變得很無趣。比如,大學里教養類的語言學課上進行的那種譯讀。在課上,要將文字一行一行地仔細翻譯下去,無論怎樣的名作,這樣去讀都會變得枯燥乏味。這門課基本上是每周上一次,所以每次去上課,都必須先回想上節課講的內容,等好不容易回想起來以后,這次的課也已經結束了。
這并不是什么東西一變成學習就會變得無趣的問題,而是讀書速度的問題。
電影《在街上》劇照
實際上,如果以相當快的速度閱讀的話,大部分小說都算得上有趣。讀完以后會覺得“啊,真有意思”。
美國小說家威廉·加斯非常擅長速讀。他上高中的時候,曾和朋友們一起組建了速讀隊,并在和其他高中的速讀隊比賽時屢屢獲勝,自詡相當無敵。我曾讀過他夸耀自己這些事跡的絕妙散文。他說,書的好壞是由書的重量決定的,厚的書就是好書。
據他所說,速讀就像是輕快地騎著自行車,“吹在皮膚上的風清爽宜人”,“文字是茂密的枝葉”,“書頁就是牧場”。一來到新段落的入口,他就迅速環視“牧場”,尋找可以作為標記的東西,然后迅速將其撿起,向前猛沖。如果仔細感受文章中的每個意象,細致琢磨文章的意義,閱讀速度就會降低,所以他絕不會這么做。
只抓住傳達要點的標記就好,快點往前跑才是最重要的。很快,就可以從腳下出現的云影感受到頭頂上飄浮著云朵。那片云朵就是“意義”。但是,不能直接抬頭去看云。啊,意義正在漸漸浮現,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要繼續踩著踏板前進。
電影《書店》劇照
啊,速讀看起來好開心啊。我開始感到羨慕了。
02
在書上劃線的“金句”,是作者的本意嗎?
準備考試的時候,我拿著紅色鉛筆在參考書上到處畫線。這里必須記住,這里也必須記住,不知不覺,整張紙都被紅筆畫滿了,但我其實根本不知道到底哪部分才是必須記住的。
那么,接下來用藍色鉛筆把真正必須記住的內容畫線標出來吧,雖然制訂了這樣的作戰計劃,但結果與之前相差無幾。最后書被畫得五顏六色的,更搞不清楚到底哪部分才是必須記住的內容了,讓人頭疼。
雖然我會在參考書上毫不留情地畫線,卻幾乎不會在參考書以外的書上畫線。理由有兩個:
1. 潛意識里有“不能把書弄臟”的想法。( 參考書與其說是書,不如說更像是筆記。)
2. 到底是不是重要的內容,有沒有畫線標記的價值,我沒有自信去判斷這些。
電影《帕特森》劇照
我列舉了自己無法在參考書以外的書上畫線的兩個理由,我想這兩個理由的成因大致如下:
理由(1):當然是規訓的結果。
必須愛惜書籍,日本自古以來就存在著這樣的規訓,我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所以對把書弄臟這個行為感到抵觸。
理由(2):一定是大腦長期被應試思維浸淫的結果。
語文題里不是經常有那種題目嗎,是叫長篇閱讀來著的吧?給出一篇篇幅很長的小說或隨筆,然后提問“作者最想表達的是什么?把體現其中心思想的句子找出來”。
習慣了應付這種問題之后,即使自己已經可以自由地看書了,卻還是會按照一直以來的習慣,歪著腦袋思索:嗯……這里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嗎?不對不對,剛才那里才是吧。
電影《何時是讀書天》劇照
讓自己產生共鳴的段落、激勵自己的段落、給當下的自己帶來啟發的段落,我在這些地方都畫了線。
但是,我又不禁懷疑,這些被現在的我畫了線的部分,對作者來說是不是其實是無關緊要的部分呢?是不是與這本書的本質無關的部分呢?
應該優先考慮的是作者,還是閱讀這本書的自己呢?
剛開始在書上畫線時,我覺得答案應該是作者。
03
啃不動的大部頭,不如挑著讀
致力于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大作《追憶逝水年華》個人全譯本的鈴木道彥曾經寫道,弗朗索瓦絲·薩岡正是因為讀了普魯斯特這部大作中的一小部分,才成為他的忠實粉絲的。
小說家薩岡斷言“從普魯斯特那里學到了一切”,據說她原本只是偶然讀了放在手邊的那部大作的第六卷《失蹤的阿爾貝蒂娜》( 中譯本譯為《女逃亡者》)中的一節,但是讀完之后,她立刻被迷住了,成了普魯斯特的忠實讀者。
嗯……原來是這樣啊。隨機的閱讀也不可小覷呢。原來只是隨機挑選一部分來讀,人生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現在,我們試著大膽想象一下。如果薩岡從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開始認真閱讀,那她還會被普魯斯特迷住嗎?她還會斷言自己“從普魯斯特那里學到了一切”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這就是隨機閱讀的妙趣。
電影《將來的事》劇照
很多人都說莫言的作品一定受到了馬爾克斯很大影響。
在一次訪談中,藤井省三直截了當地問莫言:“怎么樣,你的作品是否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呢?”而莫言給出了十分驚人的答復。
他姑且先回答的確受到了影響,然后藤井又問他,比如受到了哪些作品的影響,他有點為難地說道:“馬爾克斯的書我基本都讀過了,但都沒能讀完……(笑)其實甚至連半途而廢都說不上……(笑)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讀了兩三頁就受到了沖擊,大腦陷入了無法抑制的興奮狀態。(中略)完全不是能通過閱讀一本書來進行學習的精神狀態。”
莫言在讀馬爾克斯的作品時也是隨機挑著讀的吧。隨機閱讀的妙趣在這里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期話題-
你有哪些獨特的閱讀習慣?
留言區分享~
編輯|泰若克塔
封面|《情書》
點擊在看,快樂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