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耀眼的陽光、五顏六色的汽車、多才多藝的人們、即興華麗的旋律……這是《愛樂之城》(《La La Land》)開片為來自世界各地觀影人展現(xiàn)的“天使之城”洛杉磯的初印象。也許在幕布揭開之初,并沒有人料到這部處處談?wù)撝?a target="_blank" >爵士樂、夢想與愛情的歌舞電影將在一幕幕人物故事的推進、線索的暗示等諸多“不起眼”的細節(jié)處,悄悄寫下對于孤獨與人生思考的二重奏。
《愛樂之城》上映于2016年,導(dǎo)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以對音樂與夢想的深刻刻畫聞名。他憑借《爆裂鼓手》(2014)嶄露頭角,而《愛樂之城》則奠定其好萊塢新銳導(dǎo)演地位。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和艾瑪·斯通(Emma Stone)貢獻了極具專業(yè)水準(zhǔn)與化學(xué)反應(yīng)的表演。Ryan Gosling飾演的爵士鋼琴家塞巴斯汀憂郁而倔強,Emma Stone則將逐夢演員米婭的脆弱與堅韌完美融合,兩人均以細膩演技賦予了角色鮮活的靈魂。《愛樂之城》橫掃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獲6項大獎(包括最佳導(dǎo)演、最佳女主角),并斬獲金球獎7項提名全中、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等榮譽。影片以14項奧斯卡提名追平《泰坦尼克號》紀(jì)錄,成為影史經(jīng)典。這部影片還對傳統(tǒng)爵士樂與現(xiàn)代融合爵士、即興與規(guī)則進行了探討,爵士樂作為文化符號展現(xiàn)著這個時代藝術(shù)的流變與傳承。此外,該片的主題曲《City of Stars》的各種變奏也十分精彩,憂郁的、明快的、惆悵的各類變奏在反襯人物心情、推向劇情高潮、給觀眾帶來深刻印象等方面有著重大的作用。
《愛樂之城》講述了懷揣演員夢的米婭與執(zhí)著于復(fù)興爵士樂的鋼琴家塞巴斯汀在洛杉磯相遇相愛的故事。兩人在追夢路上相互鼓勵,卻也因現(xiàn)實壓力漸行漸遠,最終各自分開。多年后在“Seb’s”——這個用她曾勾勒的霓虹招牌與他的名字共同鑄就的爵士俱樂部里再次相遇,米婭與塞巴斯汀在《City of Stars》的旋律后久久對視,以蒙太奇視角呈現(xiàn)“另一種可能”的圓滿,將遺憾與成長寫盡。
初次看完《愛樂之城》,也許留給觀影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結(jié)尾那一顆穿越了時光、重寫追夢之路,而后又回到燈光暗下的俱樂部、兩人在心有靈犀的對視中沉默地告別的鏡頭。曾經(jīng)那樣相愛、那樣志同道合、那樣了解彼此的伴侶以放下對彼此的執(zhí)著與緣分為代價,選擇走向各自的夢想。這是一段互相成全的愛情,也許帶著不甘與不舍;但放手讓對方去找尋想要的生活,已是當(dāng)時能做出的最理性選擇。而正是這種不同于一般“HE”(Happy Ending)的愛情電影編劇,將這段深刻而釋然的愛情在《Epilogue》(“終章”)的配樂回響中震動每一顆共鳴的心。
再次觀看這部電影,或許觀影的重心已經(jīng)從這段令人感慨又有些遺憾的愛情轉(zhuǎn)向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探討。開頭充滿活力與色彩的“公路歌舞”似乎昭示著洛杉磯這一“逐夢之地”的生機勃勃與機會的唾手可得。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我們卻看到了男女主角在現(xiàn)實與理想中的反復(fù)掙扎與拉扯。塞巴斯汀堅持拯救瀕死的傳統(tǒng)爵士和即興純粹的演奏方式,即使因此被酒店開除也毫無屈服之意,這是他理想主義人格的吶喊與固執(zhí)。而后為了生活現(xiàn)狀得以維持,他選擇加入流行樂隊,彈奏合成器爵士;現(xiàn)場氛圍與歌曲熱鬧無比,但米婭在人群中不斷后退的步伐已然揭示了她對于愛人任由他的藝術(shù)靈魂被商業(yè)絞殺的慌張與無奈。這,則是塞巴斯汀現(xiàn)實主義人格不得不做出的行為。米婭也同樣在理想主義的燃燒與現(xiàn)實主義的打擊中來回碰壁。她自編自演的獨角戲售票僅個位數(shù)、在華納片場咖啡店打工時受到與明星顧客的強烈對比……但她卻在試鏡的小臺上唱出“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鼓舞而又震撼的歌詞,這段長鏡頭中汗水與淚水的交織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理想主義者最悲壯的控訴。
有人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shù)。”我們的人生中要進行無數(shù)次理想與現(xiàn)實的抉擇,而正是這些選擇共同塑造了我們將活出怎樣的人生。從某個角度來說,米婭和塞巴斯汀是幸運的,雙方在影片最后所呈現(xiàn)的人生節(jié)點都與最開始他們的夢想遙相呼應(yīng)。而作為沒有主角光環(huán)、亦沒有“上帝視角”的普通人,又有多大的幾率、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做出多大的犧牲才能在現(xiàn)實的局限中實現(xiàn)最初的夢想。也許,我們需要理智而清醒地思考,懷揣理想主義者無畏而又純粹的心的同時,也要兼具現(xiàn)實主義的考量與智慧,而后不斷付出行動以達到目的。塞巴斯汀與米婭在懸浮于現(xiàn)實的烏托邦星空底下起舞,正是在向我們暗示,很多情況下理想主義只能存活于想象,現(xiàn)實需要妥協(xié)的智慧。
分析完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博弈,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這部電影的底色。有一個詞或許可以很好地概括——孤獨。電影中的故事始于冬天,也終于冬天。在這樣一個夢幻的星光之城的四季流轉(zhuǎn)中,兩位逐夢者從陌路到初始、從熱戀到吵架、從分別到重逢,卻也始終無法與孤獨這個詞相分離。米婭在看似燈紅酒綠的派對中并沒有融入,而是走向了昏紅色燈光的衛(wèi)生間里對著鏡子獨自唱著希望能找到適合她的方向與充滿默契的人。塞巴斯汀在藍調(diào)的渲染下獨自走向碼頭,哼著“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繁星之城,你是否只為我閃耀),想要和素不相識的路人共舞,最后還是被路人的伴侶拒絕,留下一個孤單的身影。到了影片末尾蒙太奇平行宇宙的狂歡幻滅后,米婭即將離開Seb’s時,從兩人的對視到互相微笑點頭致意,揭示了最深的孤獨其實是曾經(jīng)靈魂相認的同伴逐漸變?yōu)槟吧恕?/p>
但是孤獨并不一定代表著悲涼與缺陷,相反,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甚至是人生的本質(zhì);平靜地去認知、去接受這一點,把握并珍惜與每一個有緣人靈魂與精神共鳴的瞬間,或許是面對這不可避免的人生課題的明智方式。塞巴斯汀與米婭在有意與無意之中都在貫徹這一點,無論是在山坡上共同跳的那段融合了踢踏舞、搖擺舞和芭蕾現(xiàn)代舞的舞步,還是從白天到黑夜穿梭在街道上的無話不談,亦或是在不算寬敞的房子里合唱于雙方有著獨特意義的歌曲……這些時刻、這些瞬間、這些回憶都是在孤獨中的一束光,給予在現(xiàn)實中又繼續(xù)出發(fā)的勇氣。最高級的親密,往往誕生于承認孤獨之后——那些未說出口的話、未完成的約定,會在心有靈犀又默契十足的剎那得到釋然,并進一步感悟到以往孤獨時刻有人曾與你共享過那份孤獨所帶來的力量,最后懷著平和、祝福、感恩的心去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有網(wǎng)友評論《愛樂之城》:“蔡琴在《給電影人的情書》中唱道:‘以身外身 做銀亮色的夢’,我覺得這一點電影做到了。真的身處一個美麗的夢境,不去想電影還有多久結(jié)束,又用了多少的經(jīng)典,也甚至不去思考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只是單純的跟著里面每一首歌曲去深入一段時光進入一個故事,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特殊魔力終于又一次回來了。”《愛樂之城》在120分鐘內(nèi)探討了愛情、爵士樂、現(xiàn)實、夢想、孤獨多個維度的概念,雖然在一些地方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歌舞敘事的割裂感、情感邏輯的爭議等;但影片整體上瑕不掩瑜,是一部可以稱之為經(jīng)典的電影。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文字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陸子妍
編輯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張譯心
運營 | 珞新傳媒 新媒體部 董梓晴
審核 | 胡靜文 珞新傳媒 張可欣 王庹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