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印度總理莫迪仍在為印巴空戰失利收拾殘局之際,華盛頓突然扔下一顆重磅炸彈。
5月中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次公開場合發言時,直截了當地要求蘋果公司“停止在印度擴張產能”,并“將制造業帶回美國本土”。語氣之冷漠,態度之強硬,令印度媒體集體“破防”,直呼“受到了背叛”。
而更令新德里難堪的,是特朗普話鋒一轉,又自曝“印度曾向美方提議零關稅協定”。這一說法瞬間擊碎了印度試圖在中美之間謀求紅利的戰略幻夢:原來,在特朗普眼中,印度不過是一個等著被收割的提款機。
雙重投名狀,換來雙重羞辱
從中美貿易戰初起,莫迪政府便急于投身局勢之中,以“順勢承接中國制造業”為戰略核心,啟動了一系列向美國“示好”的操作。
第一重投名狀,是主動配合華盛頓關稅政策。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印度不僅迅速下調對美關稅,還悄然提高了對中國鋼鐵產品的進口限制,試圖從兩個方向討好美國。
第二重,是在地緣戰略上全力配合美方印太部署。印度不僅頻繁高調參加“美日印澳”四方機制,還在巴基斯坦方向釋放鷹派信號,試圖借由與伊斯蘭堡的緊張局勢,展現自己“掐斷中巴經濟走廊”的能力,打動五角大樓和華爾街。
莫迪的算盤是:軍事上牽制中國,經濟上承接轉移,政治上迎合美方,三箭齊發換來戰略地位。
結果,第一箭折斷于巴基斯坦戰場,印軍不僅戰績慘淡,還令國內外信心大失;第二箭啞火于特朗普的“禁令令下”,蘋果制造不但未擴大,反而被勒令回撤;第三箭更成了特朗普口中的“要價籌碼”——印度對美提議零關稅的協定,如今成了諷刺自己的證據。
戰略下注,換來對價收割
印度媒體憤怒歸憤怒,但他們很清楚,這一切不過是特朗普一貫交易式外交的延伸。在他眼里,世界不是盟友和敵人之分,而是利潤與籌碼的分類。
而印度,在印巴空戰慘敗之后,在中國產業鏈未斷之后,在中國與美國重新開啟關稅緩和之際,已不再具備所謂“戰略替代性”。剩下的,就是被榨取價值。
特朗普為何此時收手對華加稅?因為他手里已經有了一個更容易敲詐的對象:印度。
印度是少數幾個在中美博弈中自愿“站隊”的國家,認為早早投靠美國可換來產業轉移和戰略背書。但事實證明,美國“賞你肉吃”的前提是你打得過人。如今印軍敗北,巴基斯坦反攻,莫迪的算盤全線落空,戰略地位一落千丈。而對特朗普來說,這恰恰是最好的下手時機。
蘋果制造回流美國、印度提出零關稅、要求進一步開放市場……這一套組合拳看似在打壓中國,實則是在轉頭收割“盟友”。中美未決的份額缺口,印度成了最便宜的填坑工具。
被利用的投機者,誰會替印度喊冤?
特朗普的外交不是談判,是討價還價。印度若不能帶來實際戰略收益,那就必須掏出真金白銀。
更致命的是,美國對印度的態度轉變,并非一時興起,而是結構性的反噬。一方面,西方早在摩根大通和高盛的報告中指出,印度制度障礙與基礎設施落后,注定難以替代中國成為全球工廠;另一方面,印軍在實戰中的表現已讓美歐軍事界對其“區域樞紐”的角色產生深重懷疑。
更別提,印巴對抗未破,中巴經濟走廊照常運行,中國對美達成關稅共識卻未讓出關鍵市場份額。相比之下,印度不僅讓利,還輸掉戰場,換來的卻是特朗普的冷眼與算計。
這也解釋了為何印度國內輿論如今“炸鍋”:本以為能借中美之爭“摸魚撈利”,結果卻被美國反手封喉。而且,在白宮眼中,印度的“弱”,不是可以扶持的潛力,而是可以逼迫的軟肋。
特朗普只信實力,莫迪押錯了寶
對特朗普而言,印度不過是一個交易對手。只要能為美國帶來訂單、稅收與選票,戰略友情可以立即兌現;反之,即便你曾對美國言聽計從,也照樣可以一腳踢開。
而莫迪政府最大的誤判,在于將特朗普的戰略施壓誤讀為戰略接納,把一次博弈中的短暫得利視為長期依賴的基石。
結果就是,當局勢稍有轉圜,當中國談成關稅緩沖期,當巴基斯坦趁勢反擊時,印度便成了“最早跪下也最先被收割”的對象。
這不是特朗普的背叛,而是莫迪的幻想破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