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擠的公交車廂里,電子屏循環播放著“拒絕魚翅消費,守護海洋生態”的公益廣告。精致的畫面中,被割鰭的鯊魚沉入海底,配以深沉的畫外音,試圖喚起乘客的共情。這本是充滿善意的環保宣傳,卻在市井煙火氣的公交車廂里,顯得格外荒誕——畢竟,對于為生活奔波的公交乘客來說,魚翅或許是只存在于電視新聞里的奢侈品。
公交車作為城市最接地氣的公共交通工具,承載著早出晚歸的上班族、挎著菜籃的老人、背著書包的學生。他們關心的可能是通勤路上是否會堵車,今天的菜價有沒有上漲,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魚翅消費對這些乘客而言,就像遙不可及的“云端議題”。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普通工薪階層的月均收入中,一頓魚翅宴席的花費可能占據數月的生活開支,這種消費距離公交乘客的日常生活太過遙遠。
環保宣傳的核心在于精準觸達目標人群。數據表明,魚翅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高端餐飲宴請、商務社交等場景,消費者多為具備較高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人群。當環保廣告將投放場景鎖定在公交車,就像是在沙漠中推銷游泳圈,用力雖猛卻方向偏差。與其在公交車廂重復播放無人共鳴的廣告,不如將資源投向高端酒店電梯間、私人會所、商務寫字樓等場所,在魚翅消費真正可能發生的場景進行價值引導,或許能事半功倍。
但這并不意味著魚翅保護的議題應被忽視,而是呼吁環保宣傳采用更智慧的方式。可以嘗試將宏大的環保理念轉化為貼近大眾生活的內容,比如在公交廣告中推廣拒絕食用普通野生動物、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等更接地氣的環保行動。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倡議,更容易引發乘客共鳴,將環保意識融入他們的日常選擇中。
環保宣傳需要精準的“靶向傳播”,只有讓每一份宣傳資源都落在正確的土壤里,才能真正綻放出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我們在追求環保理念傳播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讓宣傳內容與受眾需求相匹配,避免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境地,讓環保行動真正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踐行的日常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