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具有強大的傳遞性。父母的情緒模式會通過表情、語氣、行為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個經常焦慮的母親可能會培養出同樣焦慮的孩子,而情緒穩定的父母則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晚飯時間,媽媽下班回家,臉色陰沉,眉頭緊鎖,一言不發地走進廚房準備晚餐。爸爸坐在沙發上看手機,對媽媽的到來沒有任何反應。7歲的兒子小明正在客廳玩玩具,看到媽媽回來,興奮地跑過去想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有趣事情。可能的兩種發展:
一、 負面情緒傳遞
媽媽因為工作壓力大,心情煩躁,對小明興奮的分享感到不耐煩,皺著眉頭說:“別煩我,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小明被媽媽的冷漠和拒絕傷到了,委屈地低下頭,默默走開。
爸爸察覺到氣氛不對,但選擇繼續看手機,避免卷入“麻煩”。
結果就是小明感到被忽視和拒絕,情緒低落,可能將這種負面情緒帶到學校,影響與同學的相處,甚至對家庭產生疏離感。
二、積極情緒引導
媽媽雖然心情不好,但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家人,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心情,蹲下來認真聽小明分享。小明感受到媽媽的關注,更加興奮地講述著,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爸爸也被小明的快樂感染,放下手機,加入談話,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共進晚餐。
結果:小明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情緒積極向上,更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
這個例子展示了父母的情緒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負面情緒傳遞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恐懼,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積極情緒引導則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積極樂觀的性格。
總而言之,父母的情緒是孩子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應該努力成為孩子情緒的引導者,用積極健康的情緒感染孩子,幫助他們快樂成長。
而決定我們是正向的情緒模式,還是負向的情緒模式,又取決于我們在曾經成長過程中是如何被對待和回應的。
黃導在線下課談到我們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為了推卸我們的責任,而是更清晰的認識自己,為了更好的建立自我。
當我們通過成長學習,認識到自己內在的情緒,無論這情緒是來自于過去成長過程中的哪一個瞬間,甚至我們也想不起來是哪一個瞬間,這都沒關系。比如,我們看到自己經常覺得委屈,可能是因為內在有一個極度需要認可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樣的情緒模式就會決定你的互動的過程中被被別人的情緒帶走。
比如,老公指責你”放縱孩子……,你本能的就開始拒絕,內心不樂意對方否定自己,開始對抗,充斥著委屈的情緒……
而情緒成熟的人能夠識別并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理解和接納伴侶的情緒。比如,這個時候的回應可以是:是呀,我不光放縱孩子,還放縱你……而做到這些,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黃導說:在夫妻關系中,正確的需求表達是一門藝術。表達需求時,應該注重"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例如:"我感到孤單,希望你能多陪陪我"比"你總是忽視我"更容易被接受。同時,表達需求不等于要求立即滿足,給對方理解和回應的空間同樣重要。
情緒模式是關系的基石。理解這些模式,學會調節情緒,主動構建健康的關系模式,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必修課。在夫妻關系中,正確的需求表達和主動付出能夠創造深厚的情感連接。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情緒引導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通過持續的學習和實踐,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伴侶和父母,構建更幸福的家庭關系。自動自發思想助力你享受更幸福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