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福特烈馬(參數丨圖片)越野車車頂斷裂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引發軒然大波。畫面中,車頂夾層裸露的蜂窩狀材料因外觀酷似“牛皮紙”,被網友質疑存在安全隱患。面對輿論發酵,福特官方迅速回應稱,該材料實為“聚氨酯玻纖增強紙蜂窩復合材料”,屬高強度輕量化結構,符合國家標準。
烈馬
福特烈馬車頂材料被質疑?官方稱滿足國標要求
福特烈馬的車頂填充材料爭議,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公眾對材料科學認知不足與車企技術傳播失焦的碰撞。
根據官方解釋,烈馬車頂采用“三明治夾層結構”:中間層為聚氨酯玻纖增強紙蜂窩復合材料,上下兩層復合增強材料。
這一設計并非“用紙填充”,而是通過玻璃纖維提供剛性、聚氨酯增強粘結性,蜂窩結構實現抗壓與輕量化。
福特烈馬車頂材料被質疑?
其性能指標已通過國標頂壓安全測試、24萬公里極端路況耐久測試,并在-40℃至80℃環境中保持穩定。
顯然,從福特官方的回應來看,福特烈馬車頂的酷似“牛皮紙”的“蜂窩狀”材料,并非“牛皮紙”,而是一種復合材料。
而且,這種復合材料通過了很多測試,具備高強度、高剛性等特點,且兼顧了環保與輕量化的要求。并且,還滿足“國標”要求。
官方回應
福特烈馬“車頂填充材料”,為何引起用戶較大的反響或者質疑?
應該說,從官方的回應來看,可以說這種材料的使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高科技的體現。只是,為何會引起公眾的質疑呢?
究其原因,一是材料命名與視覺呈現引發誤解。所謂“紙蜂窩”雖為專業術語,但普通用戶易將其與日常紙張關聯。
加之網傳斷裂視頻中材料碎裂、粉化的觀感,從而可能產生信任危機。這難免會給品牌帶來一定的質疑。
福特烈馬車頂材料被質疑?
二則、更深層的矛盾或許在于,車企在推廣新技術時,往往高調強調創新優勢,卻對潛在風險溝通不足。
例如,烈馬在宣傳中將可拆卸車頂作為“抗風沙、抗低溫的專業越野裝備”,但未充分解釋復合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維護要求或可能的問題。
這種信息不對稱,一旦遭遇現實案例,可能就會演化為對品牌的質疑乃至輿論危機。在這方面,相信曾經“涉嫌夸大宣傳”的部分自主品牌,如今應該已經遭到反噬了。
烈馬
行業啟示:材料革命的“透明度”挑戰
事實上,因為材料引起用戶質疑,烈馬“車頂填充材料”事件并非孤例。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新材料應用已成車企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戰場。
然而,技術先進性與市場接受度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認知代溝。以此次爭議為例,若福特在宣傳初期便以“高性能蜂窩復合材料”替代“紙”這一易引發聯想的表述,并輔以可視化實驗數據(如抗壓測試對比、材料剖面解析),或能有效規避誤解。
同時,品控與用戶認知的提升,或許亦需同步跟進。即便材料通過實驗室驗證,量產階段的工藝一致性、長期使用中的性能衰減仍可能引發問題。
烈馬
此前烈馬車頂在部分寒冷地區的開裂投訴,是否暴露出材料在實際場景中的適應性問題,值得思考。
這是否也提醒車企,創新材料落地需經歷更嚴苛的全生命周期驗證,并及時通過售后服務建立用戶反饋閉環,值得思考。
烈馬
本文結語:
或許,福特烈馬的“紙車頂”風波,既是材料科學的一次科普契機,同時也為行業提供給了一定的借鑒或者警示。
在追求輕量化、環保化等技術躍進中,車企不能僅依賴實驗室等數據說服市場,更需以透明溝通重建用戶信任。
對于消費者而言,理性看待技術創新與“眼見為實”的局限同樣重要。當行業學會用“用戶語言”詮釋黑科技,公眾以科學視角審視爭議,汽車工業的材料革命才能真正駛向未來。至于本次福特官方的回應,能否讓公眾釋疑,我們交給市場來判斷。
最后,本文涉及到的“福特烈馬車頂材料填充風波”,福特官方已經回應,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具體以官方回應為準。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原創文章,總第11708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