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省太原市將停車設施占用城市道路問題納入日常排查,并出臺《經營性停車場備案實施辦法》。這一舉措不僅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個小切口,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
當備案要求與日常管理緊密結合,當道路資源被重新審視與規范,既是對停車亂象的整治,也是城市治理從粗放走向精細的生動實踐。這種繡花般的精細化管理,正成為破解城市病、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
停車無序是許多城市面臨的難題,道路本應是保障城市交通暢通的“血管”,卻時常被地鎖、隔離樁等設施堵塞,導致城市“血液循環”不暢。這種亂象背后,反映的是公共資源被隨意侵占的治理困境。太原市的做法沒有停留在突擊整治的層面,而是通過建立備案制度和日常排查機制,將停車設施管理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這種制度安排,既劃清了公私領域的邊界,也為城市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可持續的機制保障。
城市治理精細化離不開管理者見微知著的能力。這種能力要求管理者既能從井蓋松動、路燈故障等細微處洞察民生需求,又能從流動攤販管理、社區停車等日常事務中發現短板。城市管理者需以繡花般的細心、巧心和耐心,將治理觸角延伸到城市角落。當管理者從井蓋的異響聽出隱患,從行道樹的傾斜看出風險,城市的治理精度和溫度就會得以提升。
長效機制是保障城市治理生命力的必備條件。太原市將備案要求與日常管理相結合的做法,為解決城市管理中的“反復治、治反復”難題提供了思路。備案制度明確了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日常管理則確保制度得到執行,兩者相互支撐,構建起閉環管理體系。這種制度設計避免了“一陣風”式的運動治理,使規范停車設施成為城市管理中的常態化工作。只有當臨時措施固化為長效制度,城市治理的成果才能得到鞏固,市民才能享受到持續改善的公共服務。
城市的核心是人,精細化管理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太原市的相關舉措,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來提升整個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幸福指數。隨著城市管理中每一個細節的完善、每一項制度的優化,越來越多的城市以繡花功夫對待治理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的城市必將更加有序、更加宜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 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