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源泉、工業的血液、城市的靈魂。
作為一座嚴重缺水城市,太原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6,水資源問題始終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命題。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市城管部門始終將城市節水放在城市管理工作的優先位置,不斷提升城市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努力探索“以水活城、以水潤城、以水興城”的創新發展路徑。
愛水護水 從“政府行動”到“全民參與”
“淘米水可用來澆花,拖地板的水可用來沖廁所……”5月11日至17日202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期間,市城管局市政公用事業管理中心將一場場節水用水小課堂,送進小區、單位、學校,參加者既有小區居民和基層干部,也有幼兒園小朋友和在校大學生,大家悄然念好了精打細算的“節水經”。
在太原,愛水、節水日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家庭、企事業單位想方設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節水妙招”“節水典型”不斷涌現。
在山西醫科大學,小便池沖廁裝置——水滿即沖式更換成了節水型紅外感應式,廁所蹲坑安裝了汽水增壓閥,學生浴室噴頭加裝氣水膨化閥并安裝啟用了刷卡洗浴智能控水器,水龍頭也裝上限流恒壓閥,食堂用上節水型洗碗機……學校人均用水量逐年下降。“每套裝置的節水效率在30%至70%之間。”市政公用事業管理中心供水管理科科長祁祺介紹。
節水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和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引導全社會形成愛水、護水的理念,樹牢“惜水如金”觀念,越來越多的單位擰緊水龍頭,多了一點“精打細算”,少了一些不以為然,共同守護好太原“水缸子”。
管水用水 從“缺水之痛”到“高效節水”
水資源不僅是太原的靈魂,更是城市發展的命脈。面對人均水資源量嚴重不足這一“缺水之痛”,太原以系統治理破解發展難題,用技術創新激活生態價值,讓每一滴水都流淌著綠色發展的智慧。
汾西重工因位于美麗的汾水西畔,“汾西”兩字因此得名。為實現從“水憂”到“水優”,汾西重工投資350萬元建成中水處理站,日處理生活污水500噸,滿足了廠區內綠化灌溉、沖廁等用水需求;2020年起,前后共投資345萬元實施電鍍廢水處理設備提標改造工程,日處理電鍍水40噸,電鍍廢水經處理后車間回用,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興華西街南排洪渠再無電鍍廢水排放;去年,汾西重工共投資25萬元建立能源管理信息化平臺,通過實時監控和大數據統計分析,還投資10萬元更換節水型潔具及感應龍頭30余套,節約用水成效顯著。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汾西重工萬元產值用新水量從2020年的1.43噸減少到2024年的0.8噸,減幅44%。該公司提出,到2027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力爭達到96%以上。
對年用水量達到一定規模的工業用水戶、服務業用水戶,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每三年都會開展一次水平衡測試。水平衡測試,是指對用水單位用水單元或者系統的水量進行系統的測量、統計和計算,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對水平衡結果和用水單位在取、供、用、耗、排水等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判定,挖掘節水潛力,提出可操作的節水改進措施的過程,推動相關單位萬元產值取水量的逐年下降。
2024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4.32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7.77立方米,分別比2020年下降26.19%、23.09%,躋身全省前列。
這座以水為魂的城市,正在新時代書寫屬于自己的“上善若水”篇章,讓綠水青山的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熠熠生輝。
引水治水 從“資源約束”到“人水和諧”
碧水藍天白鷺飛,閑倚河風觀魚肥。如今行走在汾河河畔,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各種魚類在水里暢快地游著,一幅人水和諧的美好畫卷正在并州大地上徐徐鋪展。
“九河”復流,通過引入中水,將破除太原水資源短缺的約束,為汾河帶來新的生機。5月17日,玉門河復流項目工地,河道清淤、堤岸修復、生態堤防建設如火如荼。這里將投資1.5億元,在污水處理廠的中水獲得“新生”,滿足百姓盼水、見水、親水、樂水的需求,打造全新的生態廊道,積極推動從“治水”到“活水”的轉型。目前,城管部門正在推進城南、汾東、晉陽三座污水處理廠的水質提升改造,確保達到包括玉門河在內的“九河”復流水質要求。
水資源的價值覺醒,不僅體現在生態功能的恢復上,更在于將其轉化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動能。
擁有1500畝各類苗木的太原市園林科創服務中心,采用滴灌這樣一種更為節水的灌溉方式。去年,在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中心大力支持下,該中心對圃地內苗木澆灌系統進行提升改造,將原來的滴灌管網接入智能灌溉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控土壤的溫度、濕度等信息,還可以根據天氣、苗木品種、苗木土壤水分含量等信息由系統自動采集,為苗木提供灌溉依據。滴灌直接將水輸送到根部,蒸發量降低60%至70%。市園林科創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接入智能灌溉系統后,可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灌溉,相較之前的傳統滴灌模式,可再次達到節水20%至30%,極大地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和效果。
太原的節水、治水實踐,融合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多重目標,生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城水相襯、山水相映、林水相依的城市景觀,正在成為太原城水共生、人水和諧的亮麗名片。記者 任曉明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