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多,有個性的官員也多,寇準即其一。他官至宰相,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澶淵之盟”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這是王安石對他的評價。
△寇準。 圖片來源: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
寇準出身官宦家庭,“少英邁,通春秋三傳”,19歲中進士,這在中國科舉史上不多見??軠嗜胧撕笕蔚胤焦伲浞直憩F出吏治才干,后“召試學士院”,因成績優異到京城為官,所任多職,能力全面,尤其以“敢爭”聞名。
《宋史》記載,寇準任從三品樞密院直學士時,有一次在大殿向宋太宗匯報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處理方案,皇帝不同意,他硬是堅持己見。遇到這樣的“愣頭青”,宋太宗氣得站起來要走,“(寇)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繼續苦口婆心地說事,直到皇帝同意了為止。寇準如此當面冒犯皇帝,沒想到的是,宋太宗不但沒有怪他逆鱗犯上,反而在朝堂上稱贊:“朕得寇準,猶文皇(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如此一來,寇準聞名天下。
寇準敢同皇帝“爭”,就更不怕與同僚“爭”了,當然他所爭的都是國事和公務。作為侍從文臣的寇準曾當著皇帝的面與副宰相動真碰硬。他說,同樣是貪贓,其他官員貪贓被處死,而參政(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監守自盜上千萬巨款,卻只被杖責,并且還很快復官了,這極不公平!宋太宗當面問王沔,得知寇準所說屬實,于是“知(寇)準為可用矣”,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正式成為朝廷大臣。
寇準經常與同僚交鋒,得罪了不少人,自然也受到陷害。一次,寇準與同僚溫仲舒騎馬同行,路上遇到一個瘋漢子跪在他馬前,高聲呼喊皇帝,這事如發生在現在自然是滑稽笑談,但在古代封建社會,那可就是能掉腦袋的事情。
事情驚動了整條街,被京城治安部門備了案,也被人抓住了把柄。這個人是知樞密院張遜,寇準同他多次發生爭執。他唆使負責京城治安的官員王賓告發寇準有謀反嫌疑??軠手赋鰷刂偈婵梢陨铣癁樽C,大街上遇到的是個瘋子,純屬偶然事件,但張遜故意只讓王賓向皇帝匯報,要陷寇準于死地。當著皇帝的面兩人大吵,寇準直截了當指出張遜的用心,“其辭頗厲,且互斥其短”。
宋太宗知道,真要謀反,還會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大聲高喊?更何況牽連寇準這樣的人?簡直無稽之談,實屬打擊報復。于是,張遜被貶官,寇準則因在朝堂大吵有失大臣體統“亦罷知青州”,但過了一年,就又召回京城任參知政事。
宋真宗時期,寇準兩任宰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在奸佞指使下,中傷寇準之事常有,甚至有人控告寇準交結安王趙元杰謀反,多虧同朝為相的畢士安“力辯其誣”,查明實情,才躲過殺身之禍。由史料來看,寇準因耿直敢言而得罪的人確屬不少,尤其當時朝中貴臣如王欽若、丁謂等,但因他在勸諫宋太宗立趙恒為皇太子一事上有大貢獻,所以趙恒也就是宋真宗即位后仍然重用他。
景德元年(1004)秋,遼朝大舉侵犯,宋朝上下人心惶惶,寇準怒斥很多官員的“逃跑主義”,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全力組織軍事抵抗,宋軍取得了一定戰果,使得遼朝不得不與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每年宋朝“賜”遼朝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界。此后,遼朝再沒有對宋朝有大侵犯,直至其被金朝滅亡。宋朝以戰謀和,寇準居功至大。
寇準愛爭,于國為功很大,但自身取“禍”不小。比如對他相當欣賞,且把他視為“大宋魏征”的宋太宗,在晚年就曾對寇準說“若廷辯,失執政體”,并且批評他“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宋太宗覺得寇準有時“爭”得不近人情。
宋真宗盡管也器重寇準,但在是否任命他為宰相這個問題上,曾有相當的猶疑。他讓心腹大臣畢士安推薦宰相人選,畢士安薦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宋真宗答復“聞其好剛使氣”。好在畢士安為人正派、為國重才,依然力薦,寇準得與畢士安一同拜相。后來,寇準被罷相,宰相王旦舉薦其再任宰相,宋真宗嫌寇準“性剛褊”,但除了寇準之外,王旦沒再推薦他人。于是,天禧三年(1019)又恢復寇準宰相職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