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當三野10兵團以雷霆之勢解放廈門后,金門這座面積僅150平方公里的海島,立刻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這座形似啞鈴的島嶼,東部多高山,西部多丘陵,北岸瓊林至古寧頭一帶的黃白色沙質硬灘,本應是理想的登陸地點。然而,誰也沒想到,這里即將上演解放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登陸戰。
一、戰前態勢
國民黨方面,湯恩伯緊急調集第20兵團駐防金門。這支由高吉人中將指揮的部隊,包括第5軍、第25軍等精銳力量,總兵力約2萬人。他們依托島上地形,構筑了嚴密的防御工事,并得到海軍"太平號"等艦艇的支援。
解放軍方面,三野10兵團將攻金任務交給28軍。這支由蕭鋒代軍長指揮的部隊,剛剛經歷福州、漳廈等戰役的勝利,士氣正旺。但隱憂已經顯現:渡海船只嚴重不足,征集來的船工缺乏戰斗經驗,部隊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登陸作戰訓練。
二、鏖戰三日
10月24日深夜,第一梯隊三個團9000余人分乘300余艘木船啟航。由于組織混亂,船隊在航行中即遭敵炮火襲擊,隊形大亂。25日凌晨,部隊在古寧頭一帶強行登陸,雖成功奪取灘頭陣地,但船只因退潮全部擱淺,被敵軍悉數摧毀。
失去退路的登陸部隊,在251團團長劉天祥等指揮下,與七倍于己的敵軍展開殊死搏斗。26日,彈盡糧絕的官兵退守古寧頭村,用刺刀、石塊繼續抵抗。當夜,劉天祥在最后通話中高呼"新中國萬歲",隨后帶領殘部發起最后一次沖鋒。
三、戰后反思
這場持續56小時的戰斗,解放軍損失9086人(其中犧牲5000余人),是解放戰爭中罕見的重大失利。究其原因:
輕敵冒進?:被連戰連捷沖昏頭腦,低估海島作戰難度
準備不足?:船只、船工、訓練均未達到登陸作戰要求
協同失調?:陸海空三軍缺乏配合,指揮通信不暢
作為前線指揮的蕭鋒將軍,這位12歲參加革命的老紅軍,在戰后主動承擔全部責任。他從副軍職連降四級,卻始終心系犧牲將士,撫養戰友遺孤30余人。1991年臨終前,將軍仍念念不忘金門之戰,叮囑后人要銘記這段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金門戰役雖然失利,但解放軍將士展現出的英勇無畏,永遠銘刻在軍史豐碑上。這場用生命書寫的悲壯史詩,成為我軍研究現代登陸作戰的經典案例,也為后續解放沿海島嶼提供了寶貴經驗。正如粟裕大將后來總結:"金門之敗,勝讀十年兵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