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深秋的時候,在黃河邊上東昌府的城墻上站著一位60歲老人家。他眼睛望著城外那像波浪一樣翻騰的硝煙。他的手不自覺地緊緊握住了掛在腰間那把中正劍,這把劍是5年前國民政府授予他的榮譽。
但此時他心里一直想著韓復榘發來的那份嚴厲撤退命令,這個老人家就是當時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而這位老人家即將用最悲壯的方式在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里刻下他的名字!
范筑先這一輩子就跟山東這塊地兒緊緊連在一起。他出生在館陶縣,年輕的時候在北洋陸軍學堂學軍事,還在馮玉祥的西北軍里當過參謀,1931年他調到沂水縣任縣長。
當兵出身的他在沂水當縣長時就開始顯露出治理地方的智慧。他親自帶著警察去剿滅土匪,還辦了貧民工廠,而且還在縣城中心修了“中山林”的公園。他做的這些事讓老百姓的日子變好了,讓這個舊式軍人慢慢蛻變成為具有現代意識的行政長官。
1936年,范筑先被調到聊城。那時聊城這座靠著運河的老城,防御方面做得非常糟糕。城墻都是破破爛爛的,護城河也全堵住了,里面駐著的軍隊才幾百人。范筑先一到聊城馬上就開始收拾這爛攤子。
讓人修城墻,把護城河給挖通,組建保安隊,就連城防的那些工事都是他自己設計的。那時候很多官員都光想著消極避戰,而范筑先卻恰恰相反,這也為他日后的堅守城池埋下伏筆。
在1937年11月13日,日軍磯谷廉介師團突破了德州的防線,導致魯北地區緊急告警。當時擔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榘連續發出了3封緊急電報,命令范筑先帶領部隊向南撤退。
面對上級的命令,這位當時57歲的專員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遵照命令撤退,那苦心經營的防線將毀于一旦,如果違抗命令繼續堅守,那不僅個人仕途將盡毀,還可能讓全城百姓遭受滅頂之災。
11月19日晚上,專員公署里的煤油燈一整夜都沒熄。范筑先叫來手下反復推演戰局的事,直到天亮才下定主意。
第二天他發了一篇《裂眥北視通電》,這電文就像晴天霹靂一樣:誓率我游擊健兒及武裝民眾,以與倭奴相周旋。
這封電文不到100字,可每個字都像有千鈞重。這既是對日寇的宣戰,也是在批評那些消極避戰的人。這個消息當時轟動全國,有些?報紙還夸這是“華北淪陷后的第一聲春雷”。
電報發完之后,范筑先馬上開始整理軍隊準備應戰。他把保安隊擴大成了35個支隊,總共有6萬多人。這里面有收編來的地方武裝,也有共產黨派來的做政治工作的人。
他這種不管什么人都收的做法,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隊伍里什么樣的人都有,有戴著國民黨青天白日帽的國軍,也有戴著紅袖章的游擊隊,還有拿著土槍的農民自衛隊。
可就是這么一支“雜七雜八”隊伍爆發出了驚人戰斗力。在濮縣戰役中把日軍松井的騎兵中隊給滅了,創造了在平原殲滅敵軍的經典一戰。
在軍事斗爭中,范筑先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頭腦。他讓兩黨在聊城設立辦事機構,還安排240多名黨員在軍隊和政府里工作,這種開放包容?的做法讓魯西北成了國共合作的好榜樣。
到1938年夏天麥收時,他又帶著軍民一起搶收小麥,這樣既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也幫助了逃難的百姓。正是這些措施讓聊城在被日軍包圍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1938年11月14號,日軍調派了重兵從三邊把聊城給圍了起來。這時守城的主力部隊都在城外戰斗,城里就剩下700個士兵。
范筑先沒有聽手下讓他離開的建議,他親自帶著衛兵到城墻上指揮戰斗。第二天一大早,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攻破了東門,接著城里就開始了激烈的巷戰,一直打到中午。
當日軍沖進他專員公署時,身重7彈的范筑先用最后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殉國,實踐了“鞠躬盡瘁亦所不惜”的誓言。
這場激烈的守城戰造成了700多名戰士幾乎?全部?戰死?,民眾傷亡近1000余人。日軍一進城就開始肆意屠殺,好好的一座城變成了人間地獄。
但范筑先的犧牲點燃了大家反抗的決心,他的老部下改編的抗日武裝持續戰斗至1945年。延安夸他是“我們民族的老英雄”,國民政府也追認他為陸軍中將。
這位老秀才出身的守護者,用他的生命告訴了我們什么叫“守土有責”。
他就像一棵頑固的老槐樹,樹?根深深地扎在了?魯西的土地上,在國家最危險的時候開出了最悲壯的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