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蔣 萌
“除了看不見,我什么都能做。”武漢一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視障殘疾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不用回老家,在居住地就可以申請(殘疾人)補貼。”“跨省通辦”免去山東一位殘疾人往返奔波之苦。還有俗稱“瓷娃娃”的殘疾人不僅實現自主就業,還組織團隊為更多殘疾伙伴提供“AI+電商”職業技能培訓……
5月18日,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到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黨和政府的殷切關懷、民政部門和各級殘聯的幫助支持下,越來越多殘疾人走出命運陰霾,積極學習、努力生活、融入社會,奮力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殘疾人事業是“春天的事業”。黨和政府對殘疾人事業“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持續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健全關愛服務體系,積極為殘疾人辦實事、解難題。一個個殘疾人自強自立、成就自我的故事,印證著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蒸蒸日上,折射出社會對特殊群體的尊重理解包容。
康復服務是助力受損身心恢復的第一關。“我可以精準控制仿生手的每一根手指頭。”因意外失去手臂的殘疾人重新獲得寫字、彈琴等能力,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這背后,是中國殘聯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科技助殘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助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同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和殘疾人輔助器具補貼制度全面實施,多地將AR字幕眼鏡、智能假肢等高科技輔具納入補貼目錄。此外,專業心理輔導幫助紓解心結,心理重建助力重拾生活信心,用愛鼓勵殘疾人重揚前行風帆。
知識同樣在改變殘疾人的命運。各地教育、殘聯等部門推動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保障措施,促進融合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自2014年起,教育部門連續11年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試卷。近5年來,全國每年走進大學校門的殘疾學生超過3萬名。敞開教育大門,不給殘缺設限,擁有知識技能的殘疾人出路更寬。
就業是獲得經濟與人格獨立的關鍵。程序員、美發師、咖啡師、快遞員、網絡直播達人……眾多職業里都出現殘疾人的身影。除了殘疾人努力自食其力,政府和有關部門也積極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將幫助殘疾人就業列入民生實事清單,建立殘疾學生就業幫扶臺賬,為殘疾人創業項目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組織就業培訓、牽線搭橋、創造崗位,促使更多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貢獻社會的機會、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無障礙環境更是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在城市新建或改建過程中,科學系統考慮殘障人士需求,使盲道更暢通、坡道更便捷、信息更可及,為殘疾人融入社會掃除物理、數字、心理障礙。
一年一度的全國助殘日,猶如扶殘助殘里程碑,記錄已跨越的障礙鴻溝,發現仍需抵達的遠方高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刻領會“殘疾人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助力殘疾人勇敢克服困難挑戰,積極追求人生夢想,讓殘疾人與健全人攜手繪就和諧、文明、奮進的時代新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